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土地革命中后期,武平桃溪亭头村成为武平苏区党政军机关驻地和革命指挥中心。迁至桃溪亭头的武平县委、县苏,带领全县人民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中,进行经济、文化建设和军事斗争,成为苏区县级政权建设的典范。对此,时任中共福建省委书记罗明,在多年之后的1976年仍然深情地回忆道:“1932年间,我去过武平武北,那里各项工作都很好,各种组织都有,非常景气,真是一片火红的世界!”
小澜暴动 威震闽西
二十世纪初期,武北地区交通闭塞,经济文化落后。在暗无天日的旧社会,国民党兵匪横行,土豪劣绅沆瀣一气,抢劫掳掠,草菅人命,穷苦农民走投无路。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国革命从此有了指路明灯。在福州、厦门、广州等地求学的武平青年,逐渐接受了马列主义熏陶,参加反帝反封建的学生运动。随后他们受组织委派,陆续回乡参加革命活动。1926年12月,张涤心、李长明等在浩甲(今新华)秘密召开会议,建立武北第一支农民武装,活动于汀武杭边。
1929年10月,红四军第三纵队第一次解放武平县城,县苏维埃政府正式成立。12月初,为了牵制汀、杭、武边的国民党驻军和地主、民团等武装力量,确保红四军第九次党代会顺利召开,根据中共闽西特委指示,中共武平县委决定于1929年12月5日在小澜举行农民武装暴动。
12月1日晚,张涤心召集刘克谟、李长明等革命骨干召开紧急会议,成立了由张涤心任总指挥,刘克谟、李长明任副总指挥的暴动指挥机构,并对主攻目标、作战兵力、作战纪律、作战信号等方面作了周密部署。
12月4日恰逢小澜墟日,各路武装人员乔扮成赶墟的人,秘密潜入小澜。当日深夜召开暴动指战员动员会议。12月5日9时,指挥部命令点燃导火线,“九节龙”土炮发出震耳欲聋的巨响,暴动开始了!
张涤心、李长明、刘克谟等人率领武装人员,分兵三路,击溃当地民团,活捉土豪地痞数人,镇压了为非作歹的恶徒。随即成立了小澜乡革命委员会。清算、没收土豪劣绅的谷子,缴获步枪十余支,取得了小澜暴动的胜利。
小澜武装暴动犹如春雷霹雳,震动了武北、汀南、杭西一带,紧接着,小澜附近九乡和汀南各乡相继举行农民武装暴动,成立革命委员会、乡苏维埃政府、农民协会等组织,领导农民进行土地革命。至1930年秋冬,武北、汀南、杭西边境联成了一大片红色区域,红色政权遍地开花。
县级政建 红色典范
1932年3月,福建省苏维埃政府在汀州成立,随即派出工作团进驻武平,协同武平县委恢复发展武平苏区工作。在省苏工作团的指导下,1932年6月在桃溪亭头召开全县工农兵代表大会,恢复武平县苏维埃政府,作出扩红、发行战争公债等决议,有条不紊开展土地革命斗争工作。一时间,桃溪亭头成为武平土地革命的政治中心。
武平县委、县苏依照《苏维埃组织法》,在全县先后建立城厢、武西等20个区、170多个乡苏维埃政府。武平县委县苏积极开展各级政权建设,设立党、团组织和工会、妇女等群众组织。各乡、村都建立了农民协会。全县基本形成农民有农会,工人有工会,商人有商会,妇女有妇女联合会,少年儿童有少先队、儿童团,青壮年有赤卫队、游击队或模范营,人人都有自己所属的革命组织,人人参与革命活动。同时在县区乡三级设立文化委员会,创立和发展“列宁小学”,建立“劳动夜校”“识字班”等扫盲组织。积极发展体育卫生和文艺事业,举行规模盛大的全县少先队体育总检阅。
武平苏区通过开展劳动竞赛、发动群众开垦荒地等办法发展农业生产。根据竹木资源丰富的特点,运用有利的水运条件,把竹木运往上杭、峰市和蕉岭等地,以换回资金和日常用品。基于水路交通优势,亭头圩成为四邻乡村贸易中心,各种布匹杂货、京果海味、金银首饰商铺应有尽有,每逢圩期,商贾云集,车水马龙。
武平县苏从实际出发,带领全县人民利用各地的打铁店,建立小型兵器加工厂。这些小型武器加工厂,还带动了木工、石灰、木炭、冶炼等手工业发展。县苏区发动群众,建立贩米、药材、信用、消费等经济合作社,实行民主管理,同时努力沟通边境贸易,以粉碎国民党的经济封锁。
武平县苏极其重视武装建设。1932年3月,奉命在中堡成立福建军区独立第二团,全团有6个连300余人枪;同年12月,武平独立二团与杭武独立团在桃溪小澜整编为闽西工农红军独立第十师,全师初期有1000多人,后发展到3700多人。其间,独立十师在汀杭武一带积极打击国民党对苏区的进攻,与新独立三师转战赣南。之后,武平县苏又调各区游击队成立武平独立十三团,坚持在武平苏区各地活动。
此外,武平县积极完成扩红支前任务,组织了各种物资运输队、担架队、救护队和修筑战壕队。武平苏区还积极筹款,用于购买“战争公债”。土地革命时期,武平苏区至少支持了军费1万元、布鞋1.5万双、草鞋4万双。人民群众的真心拥护和大力支持,成为中国共产党战胜一切强大敌人,推进革命事业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的坚强堡垒。
革命烽火 燃烧不息
1933年秋,武平县苏维埃政府在亭头村驻扎一年零三个月后,搬至小澜等地,继续领导全县人民进行土地革命斗争。
县苏撤出亭头不久,国民党汇集民团约1000人,从田雁、江坑、桃溪三路反扑,扬言要踏平亭头。亭头游击队预先进入阵地,待敌人进入射程,一声令下,土铳、土炮震天动地,打得敌人乱作一团,抱头鼠窜。这次阻击战,打死匪敌10多人,缴获枪支10多支。
亭头反击战的胜利,让敌人恨得咬牙切齿。1934年冬,县保安团两个连进驻亭头,“清剿”周围的红军队伍。面对白色恐怖,亭头人民采取了加强巡逻、以“回娘家”为名探听消息、躲进深山老林等多种措施,抵御敌人的疯狂进攻。
反动团匪把亭头村沿河两岸店铺及村中房屋烧成一片废墟,至1934年底,牵走耕牛69头,扛走生猪250多只,劫走日用家具不计其数。捉走男女50余人。全村因缺粮、缺衣、缺药死亡200余人。在异常艰苦的岁月里,苏区干部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他们草鞋不离脚,文件印章不离身,住宿不定点,行踪不定时,和桃溪人民一道,不屈不挠,与国民党反动派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
主力红军长征后,留守苏区的福建军区后方司令部第一游击大队进驻武平北部地区,这400多人又分小澜、亭头、大水坑三个游击队。这些游击队员大多数是原长汀四都医院疗伤的红军伤病员,他们出没在梁野山区开展游击战争。游击队充分利用山区有利条件,采取灵活的游击战术,给予敌人一次又一次的打击。
武北地区的区、乡游击队,在武平战地委员会的领导下,与红军独立十团活跃在梁野山区开展游击活动,反击国民党军与地方民团的“清剿”。亭头、大水坑游击队在敌人的多次残酷“围剿”下,因寡不敌众,损失惨重,部分人员投奔另支游击队,继续开展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
武平解放后,全县开展剿匪反霸、土地改革等斗争,同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建立各级政权。桃溪人民以饱满的政治热情投身社会主义建设,终于迎来了明媚的春天。
专家观点
桃溪因便利的水上交通,历来是武北的经济、文化中心。进入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桃溪成为闽粤赣边重要革命策源地之一。1928年间,亭头籍共产党员李长明在桃溪建立武北农民自卫军,活跃于汀武杭边,打击土豪劣绅。1929年12月5日,根据闽西特委指示,为策应红四军第九次党代会顺利召开,武平县委组织声势浩大的小澜暴动,随后暴动队伍整编为闽西红军赤色游击队武北第四支队,威震汀武杭边。桃溪是闽西地方红军的重要来源地,武北四支队、独立十师、独立十三团在桃溪创建,独立十团在桃溪扩编。桃溪还是中央红色交通线武平支线的重要一环,输送大量食盐、药品等物资前往长汀、瑞金。
1932年间,罗炳辉、张宗逊率红十二军克复武平、上杭,使闽西、赣南苏区完全连成一片,红三十六师司令部设在桃溪亭头长达三个多月。其间,武平县委、县苏由武东陈坑迁往桃溪亭头,福建省苏工作团进驻武平,指导武平县委、县苏开展土地革命斗争。随后,毛泽东在漳州战役后率部回师赣南时驻留桃溪,指导苏区建设工作。武平县苏在政治、经济、武装和文化建设方面进行艰辛探索,领导全县先后建立了20个区、170多个乡苏维埃政府,因工作出色而被省委书记罗明赞誉为“火红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