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仲平(1913-1993年),原名陈维兰,武平县象洞人。1929年,参加象洞乡农民暴动。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1年3月,任中共象洞区委宣传部部长。同年秋,受中共武平县委白区工作队派遣,并以学生身份到广东梅县松源六甲中学开展地下革命活动,在松源重建中共支部。1933年至1940年历任中共梅县松源、松口支部书记,梅县工委组织部部长、梅县中心县委委员兼松口区委书记、武平县委特派员等职。1940年2月,任中共漳州中心县委青年队长。同年9月,调任中共广东大埔县委副书记。1944年秋,任王涛支队政治部主任、代政委,与支队长刘永生一起率领王涛支队在闽粤边开展武装自卫斗争,打击国民党顽固势力,开仓济贫,恢复闽南基点乡村工作。1947年后,调任中共粤东梅埔地委副特派员、兴梅地委副书记、闽粤赣边区党委宣传部副部长兼大众日报社社长。
早在1929年10月,中共武平县第一次代表大会通过的《政治决议案》,对当时全国、福建省和闽西的政治形势、武平的斗争环境、工农武装、土地分化等情况以及过去斗争中的缺点作了全面的分析,提出了武平县党组织今后的工作任务。决议案指出:“象洞区委应注意联系广东梅县松口方面的工作,在象洞与松口之间,沿途发展党组织,以便利交通,为武平最重大的工作之一”。根据决议案精神和武平县当时的革命形势,以及今后工作发展的需要,1931年8月,中共武平县委白区工作部决定派陈仲平以学生身份前往梅县松源镇,插班进入“松源六甲中学”初一年级,以读书为掩护开展党的工作。
松源是梅县边陲重镇,水陆交通要道。象洞与松源两地毗邻,关系密切,每逢农历三、六、九松源圩,象洞人都会前往赴圩。许多象洞青年到松源六甲中学读书。但是,当年完成任务是没有活动经费的,陈仲平思想上有些顾虑:一是家里经济困难,党组织也不可能从经济上给予支持。自己本来是店员,每月还有少量工钱补贴家用,到松源去上学,每年费用至少要60元,相当于1000斤稻谷,自己不但不能为家里分忧,还需要哥哥支持。二是自己的学历浅,只读过两年私塾,一年半小学,能插班学好初中一年级下学期的课程吗?陈仲平的哥哥也是共产党员,积极支持陈仲平到松源“学习”。他告诉弟弟,党的任务高于一切,家里的困难一概由他承担。
陈仲平在哥哥的支持下坚定了信心。他担心学校不接收,刚好姐姐的长子在松源六甲中学上学,他就委托外甥去找校长陈剑吾先生,说明自己的情况及读书意愿。没想到,陈剑吾校长不仅同意陈仲平上学,还对他家庭困难十分同情,表示愿意为他出学费。有一个初二年级的女同学得知陈仲平没有钱买课本,深表同情,将自己读过的书本送给他。这样,陈仲平在陈剑吾校长的特许下,于1931年10月19日走进了松源六甲中学的校门,插班进入初中一年级,开始了读书兼做党的地下工作的生活。这年陈仲平18岁,是全班最年长的学生。
入学成功,接下来的任务是打开工作局面。
选自《陈仲平传》
整理:杨易凌 审核:邓泽村 栾振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