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化利用“古”村落 助推乡村“新”振兴
——乡村振兴的屏南探索与实践(一)
2023-05-17   作者:叶陈芬 甘叶斌   来源:闽东日报

1.jpg

熙岭乡墘头村 叶陈芬 摄

2.jpg

“工料法”助力古宅复苏 王志凌 摄

3.jpg

乡村振兴硕博研习营

4.jpg

屏南在全省率先为“新村民”颁发《居住证》 王志凌 摄

5.jpg

复兴的古村吸引了众多游客 陈小倩 摄

6.jpg

屏南县村级监察“三员”对村级工程项目开展监督检查

屏南山清水秀,散落于山水之间的古村落如繁星点点,全县保存较为完整的村落有100多个,其中,中国传统村落22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3个、中国传统建筑文化旅游目的地6个、省级历史文化名村6个、省级侨乡文化名村1个。

近年来,屏南县创新“一事一议”“一人一策”引才留才政策、古村落保护利用“认租”“工料法”机制、组建村级监察“三员”制度等举措,加强传统村落保护,有效激活乡村动力、兴旺农村业态、推动人才逆流,把日渐“空心化”的乡村建设成为有情怀、有活力的美好家园,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传统村落保护活化利用助推乡村振兴新路。

人才聚起来  产业旺起来

2023年2月18日,由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网信办、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联合开展的传统村落保护宣传活动“传统村落万里行”网评品牌活动走进熙岭乡龙潭村。

一路走一路看一路思,无论是错落有致的古朴民居,还是别具特色的艺术空间,抑或是新老村民和谐共处的美好景象,都让调研组成员们赞叹不已。

龙潭是一个藏身于大山深处的古村落,早些年村民大多外出务工,村庄日益凋敝。2017年,龙潭村积极探索“党委政府+艺术家+农民+古村+互联网”的文创推进乡村振兴实践路径,秉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吸引“新村民”33户131人入驻,其中不乏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他们带来新理念、新业态、新活力,让原本空心化的龙潭村重新焕发生机活力,实现“人来、村活、业兴、文盛”的新局面。

乡村要振兴,人才必先行。近年来,屏南县依托传统村落资源优势,打造文创产业人才“蓄水池”,大力实施“三创三引”,即创新机制,引进“高人”;创建平台,引来“新人”;创造条件,引回“亲人”,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

为确保这些人才留得住、用得好,屏南县委、县政府建立人才服务专班,专门研究“一事一议、一人一策”引才机制,创新出台《屏南县“一事一议”支持人才发展实施办法》等政策,给予引进人才项目补助、金融贷款、子女入学、绩效奖励等个性化、人性化政策支持,如对本地农民、返乡驻创并产生带动效应的个人或企业,给予一定的开办补助或租金补贴,引进了林正碌、程美信等文创人才20多人。

同时,组建屏南乡村振兴研究院,通过特聘专家、实行“乡村访问学者计划”等方式,引进国内知名专家学者50多人。通过“一事一议”,在全省率先由公安部门为“新村民”颁发《居住证》,让160余位“新村民”享受和“老村民”同等的教育、医疗等权利,有效增强外来人才的归属感和幸福感。

此外,屏南县还大胆尝试“新村民”参与村庄治理。2021年,结合村级换届选举,龙潭村设立了1个“新村民”小组,进行“新村民”选民登记,发放选民证,让“新村民”顺利履行选举权和被选举权,选出了三名村民代表,在龙潭村住了4年的曾伟当选为龙潭村委会副主任;2021年10月,熙岭乡文创片区(龙潭村、四坪村、墘头村、三峰村)成立片区党委,龙潭村“新村民”胡文亮当选为片区党委宣传委员……“他乡”变“故乡”,进一步推动文创人才参与基层治理,提升新型村居治理水平。

“复活”一座宅  盘活一个村

人来了,住在哪儿?古村落的老宅系家族共有,存在一户多人的现象,“新村民”介入后,需投入资金承租、修缮,但产权、施工及老宅使用权等因素,让“新村民”存在顾虑。针对上述难题,屏南县大胆探索创新,建立了一套务实管用的运作模式,有效激活乡村闲置老宅资源,使“破木屋”变成了“黄金屋”。

初夏时节,走进熙岭乡墘头村,满目皆是美好。村中,一条清澈的溪流从后山谷中奔流而下,沿溪两岸山峦起伏、茂林修竹,多座仿古建筑依水势、山势而建,妙趣横生。咖啡屋、书屋、民宿……随意走进一家,坐在宽大的玻璃窗前,侧耳倾听潺潺流水声,感受清凉的微风,享受的就是这一刻的静谧时光。

墘头村位于屏南县熙岭乡,离“网红村”龙潭仅数百米距离。2019年,墘头村被列为熙岭乡文化创意产业片区的延伸区,投入约1600万元对村里民房进行修缮或者改建,并加大力度改善村中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村庄“颜值”不断提升。目前,已入驻“新村民”4户6人。

为确保项目建设省时、省力、省钱,墘头村在修缮过程中,就采取了“工料法”。

何为“工料法”?即“雇工购料法”,是屏南县在总结龙潭、四坪等古村修缮经验中,摸索出一套以“修复性营造、保护性开发、加速要素流动、多方参与共赢”为特征的现代项目管理模式。

“工料法”仅由“工”“料”两项费用组成,其中“工”指人工,其费用由聘请工匠费用和村级管理人员误工补贴构成;“料”是由村级组织自行采购的合法原材料,其价格是含税价。“工料法”机制,即由村委会自行“购料、请工、施工”,实行材料入仓、出仓、用料、用工、施工等全程监督的农村小型工程建设方式。该机制充分发动村民参与,有效节约了修缮成本,提高了建设效率。截至目前,熙岭乡已采用“工料法”建设农村小型建设项目77个,累计投入资金7546万元,测算节约资金2600余万元。

除了实行“工料法”,屏南县还创新“认租”机制,即由村委会建立中介平台,先从村民手中租下那些闲置的老宅,再把这些老宅出租给一些从事文创相关产业的外来“新村民”。“新村民”出资租赁并修缮使用15年,驻创艺术团队免费提供设计服务,村委会代为组织施工建设。该机制有效避免了流转中出现权益纠纷、哄抬租金等无序现象,解决了传统村落修缮资金不足、修缮效率低下、后期运营维护困难等问题,保障了“修旧如故”“一屋一特色”的修缮品质。

目前,屏南县已累计修缮老屋近300余栋,其中老屋认租220多栋,有效破解了传统村落古建筑“保”与“用”的难题,使这些老屋旧宅在保护中利用,在利用中保护,由此实现了静态保护向活态传承转变,成为乡村振兴的“聚宝盆”、农民增收的“摇钱树”。

严抓“微权力”  严防“微腐败”

“‘工料法’是指项目业主自行购料、聘请工匠、组织本村村民或自行组织劳务投工投劳参与工程建设……”2022年7月26日,屏南县纪委监委举办全县村级监察“三员”第二轮业务培训班。此次培训采取集中授课、视频连线的方式进行,培训突出重点、课程紧凑,主要结合《村级监察“三员”村财及“三资”监督手册》和《村级监察“三员”实施招投标方式建设项目及“工料法”监督手册》对采用“工料法”建设项目实施监督、农村集体“三资”村务监督等相关业务知识进行了详细解读,为村级监察“三员”履职提供了遵循、明确了路径。

人来了、村活了、业兴了,但也容易招来“蝇贪”“蚁腐”。为避免“微腐败”成为乡村振兴路上的“绊脚石”,屏南县探索组建村级监察“三员”,即村务监察员、助理监察员、特约监察员,充分发挥基层干部、党员、群众在廉政监督、工程监督等方面的作用,让农村基层“微权力”运行见光,走好全面从严治党“最后一公里”,推动基层监督治理科学化、法治化、规范化。

“村务监察员原则上由村党支部纪检委员、村务监督委员会主任兼任,村级助理监察员从非村民委员会成员的‘六大员’中选定,特约监察员则从有责任心和热心于村级事务的村民中聘任。”屏南县纪委监委有关负责人介绍。

村级监察“三员”主要承担与村(社区)级组织廉政勤政和作风建设情况等相关的各项村(居)务监察任务,如列席所监察村的村委员会重要会议,查阅所监察村相关档案资料、会议记录、财务账目等。同时,结合屏南县金牌旅游村建设和“工料法”建设项目实施情况等开展专项监督,有效管住“微权力”,惩治“微腐败”。

村级监察“三员”在乡镇党委、纪委的垂直领导下独立行使监督权,发现被监察村村(居)民委员会及其成员存在违反法律政策、村(居)民自治章程和损害村(居)民利益的行为,可以直接向所在乡镇纪委报告,切实强化对农村基层党员干部用权行为的“贴身监督”,是治理基层“微腐败”的有效创新。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为更好地保证监督效果,屏南县纪委监委提高了村级监察“三员”的准入标准,对“三员”任职条件、工作要求、主要职责进行了明确。此外,为检验“三员”工作实绩,还建立了日常管理、工作评价、量化考核和工作报告会等机制,由乡镇纪委负责,强化对“三员”的考核管理,并保证村务监察员工资待遇不少于1000元/月,助理监察员不少于800元/月。

目前,全县已选聘村务监察员160名、助理监察员168名、特约监察员148名。2022年,全县村级监察“三员”共审核发票5104张,发现问题70个,退回重审68张;共参与工程监督264人922次,发现工程问题71个,以有力有效监督保障推进乡村振兴。(叶陈芬 甘叶斌)

责任编辑:胡晓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