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女解放!” 张颍 画
百年中国妇女英烈形象深入人心,尤其是知识女性形象,构成现代知识分子职业革命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广州工运烈士陈铁军、东北抗联烈士赵一曼、重庆革命烈士江竹筠等等;在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闽西也涌现一批知识女性,成为中国知识女性革命的一面光辉旗帜。
闽西妇女过着极其底层的生活,在政治、经济、家庭婚姻方面,均无发言权,只是劳动和生育的工具,甚至成为典押、买卖的商品。闽西妇女不仅没有离婚的自由,在丈夫死后也没有再婚的自由。妇女在社会上属于男性的从属位置和财产,无独立社会的权利,故女性不得上学堂,女性得不到文化教育的权利。女性不得入族谱,其名不入村志、族志和县志,死后连墓碑上也没留下名字。
闽西女性的革命觉醒,最早当属知识女性。在五四运动影响下,1921年,邓子恢、陈明、章独奇等一批进步青年在龙岩创办奇山书社,宣传革命思想,1923年创办发行《岩声》杂志,提倡妇女接受教育。长期封闭的闽西开始接受时代文明的洗礼,妇女上学,成为文明新潮。随着长汀、龙岩等地女子学校的开办,女性开始进入学堂接受新式教育。
长汀人刘赐福(1896-1988),曾用名刘琼英,她10岁入长汀女子学校华英小学念书,16岁毕业后担任小学教员,1914年与傅连暲成婚。1925年上海“五卅”惨案消息传到汀州,激起了民众极大义愤。刘赐福与婆婆一起刮竹子、裁纸、做旗子、贴标语,加入群众反帝反封建行列。1927年9月南昌起义军来到汀州,傅连暲组织福音医院医务人员接收起义军伤病员并向商人募款,使300多位伤病员及时得到妥善治疗。刘赐福主动到医院帮助伤病员洗补衣服和绑带。起义军三师政治部主任徐特立患重病,特别是起义军营长陈赓腿部受伤踝骨骨折,因气候炎热又未得到及时治疗,送到汀州时伤腿已发生严重感染。傅连暲深为保存陈赓伤腿而尽力医治,刘赐福每天为徐特立、陈赓做可口饭菜,还将傅连暲的牛奶送给他们喝,以提高他们的身体康复能力。经过傅连暲、刘赐福夫妇精心治疗护理,陈赓的腿避免了截肢,起义军将士伤病员先后恢复了健康。
1931年,刘赐福听了进驻长汀红军将士讲的革命道理后很受教育,便在学校上课时向学生们宣传讲解,使他们也懂得共产党领导人民干革命的道理,这时她认识了毛泽东的妻子贺子珍,刘赐福就陪同贺子珍到许多学生家里进行革命宣传,动员他们支持革命工作。有些学生在她们宣传教育下后来参加了党的地下工作。不久贺子珍在汀州福音医院分娩,生下由傅连暲接生的男孩,取名“毛岸红”(小名“小毛”)。母子皆由刘赐福负责精心护理照顾,刘赐福用自己的钱买美味营养食品送给贺子珍滋补身体,又为“小毛”缝制衣服尿布等,刘赐福照料贺子珍母子生活持续了一个多月,从此双方建立了深厚的情谊。1932年底,她不仅积极支持傅连暲为革命放弃400大洋的优厚收入,还把整个医院和全部家产都捐献给了党。另有自己诊所的价值两千多大洋的药品也同时捐献给红军办医院。1933年春,由于工作需要,中央银行行长毛泽民任命刘赐福为中央红色医院总务。1934年秋,中央主力红军开始长征,刘赐福为照顾邓颖超同志的母亲和毛泽东孩子“小毛”及自己年迈的婆婆与幼小的三个儿女,服从组织安排留了下来,直到新中国成立,与孩子傅维康定居上海。
傅连暲的侄女傅维钰,生于1908年,父亲在她3岁时去世,她从小靠傅连暲养大。1924年,傅连暲送她到南昌葆灵女中念书。1927年初,傅维钰到武汉参加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学习,并加入中国共产党,之后参加了南昌起义,后赴上海从事革命工作,1928年受党委派回到汀州任福建省立第七中学(长汀一中前身)担任英语教师身份,从事党的工作。傅维钰常常将一些诸如《新青年》(陈独秀主编)、《赤都心史》(瞿秋白著)、《新社会》(瞿秋白主编)、《共产主义人生观》一类的杂志和书籍带给傅连暲阅读。在她的安排下,傅连暲开始与长汀县共产党组织接触。傅维钰还将《新青年》《向导》等进步书刊送给杨成武学习,影响杨成武走上革命道路。1928年11月,傅维钰因暴露身份,被国民党当局列为逮捕枪毙名单。傅连暲通过正在他医院治病的郭凤鸣而获悉了通缉名单,并快速回家告知傅维钰。傅维钰和在汀被列为通缉名单的14名共产党员以及前来指导工作的福建省委宣传部部长罗明安全转移。
长汀人廖履冰(1909-1931),1921年经英籍基督教徒连作梅介绍入华英女校学习,毕业后入长汀女子师范学校就读,积极参加校内外反帝活动。1927年9月,“八一”南昌起义军入汀,吴玉章、郭沫若、恽代英在女子师范演讲,宣传共产党主张,廖履冰受到极大教育。同年,她当选为汀州学生联合会执行委员,并与阙宝兴、黄亚光、张赤男等密切联系,利用教会关系,为党做了不少工作。1928年,廖履冰被派往南京晓庄师范文艺学院学习,加入共产党(另一说在长汀加入),在校期间常与傅维钰一起,奔走于南京、上海从事党的秘密工作。1929年3月,受长汀党组织指示,从武汉大学返汀,派往长汀新桥乡村师范学校任教,在校秘密组织农会,组建农民武装,并参与领导“新桥暴动”。1931年6月间被诬为“社会民主党”遇害,1952年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谢小梅(1913—2006),新罗区适中镇中溪村人,红色话务员,闽西长征“三女杰”之一。在哥哥谢仰周影响下走上革命道路,1929年加入共青团,在石码从事话务工作,窃听情报,参加1930年5月25日震惊全国的厦门破狱斗争,护送出狱人员进入闽西。1930年6月在厦门被捕,紧守党的秘密,后被保释出狱。1930年8月入党,与罗明结婚,参加了长征。遵义会议后,到贵阳开展农运工作,不幸被捕,出狱后辗转上海寻找党组织,不幸被叛徒出卖而被捕。出狱后,回家乡广东大埔及福建平和当教师,一边寻找组织。三年游击战争时期找到方方,遂在大埔以教书为名继续从事秘密革命工作。
黄薇(1912—2000),新罗区龙门镇赤水村人,1934年去日本留学,1936年参加发起中共东京支部领导下的外围组织“留东妇女会”,并当选为该会领导人之一。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她在马来西亚、新加坡以记者身份从事抗日宣传和募捐活动。1938年3月,她以新加坡《星洲日报》特派记者身份回国。同年5月参加“武汉战地记者团”去徐州前线采访,她是回国参战的唯一的华侨女记者。1938年6月,她在八路军武汉办事处安排下,以记者身份随“世界学生联合会代表团”到延安采访,三次受到毛泽东接见。同年9月到晋察冀边区参观并采访,1939年回重庆后,把在解放区的见闻写了100多篇文章寄往海外报刊发表。1941年皖南事变后组织上安排她去菲律宾,从事华侨中、上层人士的统战工作,1941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2年1月后,历任《华侨导报》编辑、编辑主任、总编辑。1948年任新华社香港分社总编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她历任中央统战部研究员、中联部研究组组长等职,2000年在北京逝世。
陈康容(1915—1940),永定岐岭镇下山村人,归侨,15岁随父回乡就读于集美学校,深受革命师友影响,积极参加进步活动。1934年为避免国民党当局注意,回缅甸执教于仰光华侨女中,同时投身于华侨抗日救亡活动。1937年重返厦门大学就读,并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陈康容毅然中止学业,拒绝了父亲在缅甸为她安排的舒适生活,全身心投入抗日救亡运动,担任厦门慰问抗战将士工作团宣传股长。厦门大学毕业后,在东肖后田参加闽西南潮梅特委举办的培训班学习,担任部队音乐教员,1938年到永和靖县委工作,后分配在岐岭乡小学,以教员身份开展抗日宣传工作,被捕后坚贞不屈,1940年9月17日英勇就义。
闽西知识女性独有的苦难历程与革命历程,在共产党领导的伟大革命洪流中,她们以顽强的生命意志和坚定信仰,创造了中国知识女性奋斗史上的灿烂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