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西山区,生长兰花。兰花自古受人喜爱,她以高洁的品质,广受赞誉。从闽西红土地走出的这么一位女红军,她有着兰花一般的品质,身为新中国重要领导人的夫人,她十分重视廉政家风建设,廉洁风骨清芝兰。她就是闽西的好女儿陈兰。
陈兰(1912.10—2005.4),原名陈金娣,出生于龙岩县(今新罗区)曹溪崎濑村一户贫苦农民家庭。她很小即卖予人家做童养媳,终日劳动,养成吃苦耐劳、坚韧质朴的品质。1929年红四军入闽,闽西土地革命兴起,陈兰积极参加各类革命活动,1932年她家成为中央苏区交通站。红军长征后,陈兰没有被国民党白色恐怖的血腥屠杀吓倒,在自己的亲人被敌人杀害的情况下,她于1935年重建交通站并担任了地下交通员。在极其艰苦的三年游击战争中,她与邓子恢结为夫妇,邓子恢为她取名陈兰。
妇女参加革命,要经历比男人更多的艰难。陈兰既要参加工作,又要操持家庭,她没有因为家庭显赫而忘记清廉做人,始终保持劳动人民的朴素本色。
新中国成立后,邓子恢任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部部长、国务院副总理等要职,作为邓子恢的生活秘书,陈兰努力照料邓子恢的身体健康,为他排忧解难。她坚决服从党组织分配,努力完成党交给的各项任务,从不向组织提特殊要求。
1959年“庐山会议”后,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一场大规模的“反右倾”斗争。邓子恢因对农业合作化提出正确的主张,被错误地批判。在“文革”中,邓子恢又遭到了残酷的打击和迫害。
一人受批斗,全家人都受株连,邓子恢的六个子女或到山西农村插队,或去北大荒劳动,或参军去了远方,只剩下陈兰陪伴多病的邓子恢。1969年10月,林彪以战备疏散为名,把朱德、陈云、陈毅、叶剑英等大批老干部撤离北京,邓子恢也被迁往广西。1970年,邓子恢身体更差了,经常发烧、腹泻,由于多年糖尿病的折磨,骨瘦如柴,连在臀部打针注射都困难。陈兰心如火燎,打电话报请周恩来总理同意,邓老才得以回北京治病。1972年12月8日晚上,邓子恢病情突然恶化,与世长辞。陈兰含着眼泪,送走了自己最亲爱的战友与伴侣。
树高千尺不忘根。1974年,陈兰回到龙岩,来到曾经养育她的故乡曹溪。她看到勤劳的乡亲们仍未告别贫困的生活,心中难以平静。她四处求援,终于争取到了一些支援。国家计委批给龙岩3万个纱锭,农业部批给50头奶牛,北京铁路局批给车皮,装上草、水,使奶牛坐上火车顺利到达龙岩。龙岩卷烟厂超额完成生产任务,获批五十万箱免税的优待,对于龙岩的资金流动帮了忙。
当时,龙岩的教育设施相当落后,学校大多校舍破旧,有些农村小学甚至在土地庙里上课。龙岩一中的前身省立第九中学是邓子恢的母校,校舍破旧不堪,后经陈兰向中央反映,争取到一大笔教育经费,儿童基金会也批给若干台电子琴,使家乡的教育事业得到发展。
1987年春天,陈兰再次重返龙岩。看到村舍翻新,学校旧貌换新颜,工业、农业欣欣向荣,老区人民感谢党和国家给予的支持,拿出革命战争年代的劲儿干四化事业,她感到十分欣慰。
陈兰有一个祖孙四代同堂、20多人同桌吃饭的大家庭,有着优良的家风家教,1978年以来,她的家庭每年均被北京市妇联评为“五好家庭”。“文革”结束后,通过落实政策,子女们陆续回到了陈兰身边,她教育他们“要保持艰苦朴素,保持自己缝缝补补的习惯”,要求他们要把被耽误的时间补回来。她的孩子们考大学、上电大,刻苦学习文化知识,六个孩子有的在中央化工部担任援外处处长,有的在中国科学院高能处工作,有中央党校研究生、博士,也有当医生的,都在自己的岗位上发光发热。
陈兰心中挂念的是人民的疾苦,对于烈士后代、老接头户的子女,她倍加关怀。对革命做过贡献的人,不论是什么人,她都乐于为他们排忧解难。1955年,邱金声烈士的儿子邱柏林考上北京政法学院,求学期间一直得到邓老、陈兰的疼爱照料。
陈兰曾经担任第三届全国政协委员,享受地厅级待遇。晚年的她依然保持着艰苦朴素的优良传统,她关心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积极参加各种纪念活动,她的一生拼搏、奋斗,受到人民由衷的爱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