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兴楼。 郭亦斌 摄
上杭县溪口镇陈屋村有座红军医院。利用来当地小学监考的机会,我前往实地目睹红军医院的“尊容”。
陈屋村是个小山村,大约二百多户人家,房屋稀疏,零零落落坐落在山坡南侧绿树丛中。陈屋福兴楼便是红军医院旧址,位于小山脚下。
当天,当地的罗老师为我当起了导游。他介绍说,“陈屋陈蛮牛,漏夜建土楼。福兴楼为陈姓先祖避匪防乱所建,规模雄伟,坚固宽敞,是一座土木结构、坐北朝南,是典型的客家四合式四层骑楼建筑,原名福兴楼,又称陈屋土楼。占地面积1462平方米,建筑面积5649.5平方米,始建于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
这座历经200多年风雨的福兴楼,正以朴素、沧桑,向世人诉说着曾经发生在这里的光辉历史。
我走进陈屋福兴楼的大门环视四周,这个晚清古建筑四四方方,白墙灰瓦,墙壁斑驳。和永定的振成楼相比,这里少了份雅气,却多了份淳朴。《上杭人民革命史》记载:1929年6月10日(农历五月初六),中共闽西特委在蛟洋石背村“傅氏祠堂”里,创办了一所红军医院(即蛟洋红军医院)。1930年1月,蛟洋红军医院迁到古田小吴地,不久又迁到小池。1930年春,闽西苏维埃政府和红十二军在龙岩城接收了原外国教会办的“爱华医院”后,蛟洋红军医院迁往龙岩城,设在“爱华医院”里,与爱华医院合并,成立闽西红军医院,由闽西苏维埃政府和红十二军直接领导,不久迁到虎岗。1930年10月迁到溪口陈屋村,设在这座福兴楼和“陈氏祠堂”里,可收治病员一千余人。1931年11月,由于敌人的“围剿”,闽西红军医院不得不又从这里往白砂方向撤退。
闽西红军医院设立于中央苏区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反“围剿”作战期间,至今墙壁上仍依稀可见“工农群众团结起来”“将革命进行到底”“共产党万岁”等革命标语。闽西红军医院全院当时有医生10余人(中医、西医、外伤科),看护员20余人,炊事员4人,院长由罗化成担任, 医院共医治红军伤病员五六千人。当地群众积极支援红军医院,为红军医院解决了许多困难和问题,医护人员和伤病员深受感动。医护人员也积极帮助群众治疗疾病,群众和伤病员、医护人员鱼水相依,结成了深厚的革命感情。
在福兴楼里信步之时,我一边聆听着罗老师的介绍,一边看着房间里的陈旧摆设,我仿佛看到一个个医生身穿白马褂,正在给红军伤员或敷伤口,或喂药喝水的忙碌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