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晚,夕阳西照,莆田城北的绶溪公园如同镀上一层金黄色。溪流蜿蜒曲折,水面上波光粼粼,远处高楼的倒影忽隐忽现。溪流两岸,掩映在茂密的荔枝林中的慢行道上人头攒动,老人们漫步在草坪边,孩子们在儿童乐园里追逐嬉戏……
绶溪,是莆田东圳水库的泄洪通道,上接泗华溪,下连延寿溪、企溪,流向涵江入海口,是流经莆田城区的主河道之一。
“过去,每逢台风暴雨或水库泄洪,我们这里,成片的荔枝林就被冲,农田就被淹。暴雨过后,污水横流,垃圾成堆。”住在附近的杨大爷感慨地说,“谁会想到,现在这里变成了市区最大、最有人气的公园了。”
从脏乱的内河变成水上公园,绶溪的整治是莆田生态治水的一个缩影。
清淤护岸,确保防洪安全
莆田境内水系发达,除了木兰溪贯穿全境之外,南北洋平原有河道212条309公里、湖泊103个,水面面积2.8万亩。水系成网、荔林成带,让莆田有了“荔林水乡”之美誉。
“住在水边,好是好,就怕台风暴雨、山洪暴发。”居住在莆田城厢区钟潭溪附近的吴大娘说。
2011年9月1日,莆田城区遭遇百年一遇的特大暴雨,洪涝并发,主城区5个街道全部受淹,受淹面积21.4平方公里,水深高达2.4米,房屋倒塌、电力中断、交通受阻,59万多人受灾。
“治水保安全!”2012年,莆田市以钟潭溪大规模防洪整治为契机,拉开了全面治水的序幕。
投资1.684亿元,对全长1.85公里的钟潭溪河道进行拓宽整治,原宽2-5米,拓宽为10-15米;沿岸采用生态砖护砌,防洪标准由原来的3年一遇提高到30年一遇。
“这两年下再大的雨,岸边的绿道也淹不到,住在附近的都安心啦。”吴大娘指着清澈见底的河道开心地说。
坚持防洪安全至上,提高河道防洪标准,持续推进木兰溪全流域及南北洋内河防洪治理,这是莆田生态治水的第一招。
“为了做到安全至上,我们在实施过程中高起点规划、高品位设计、高标准建设。”莆田市水利部门负责人介绍,一方面,加快河流治理和保护的相关规划的编制。目前,已编制完成《南北洋防洪排涝规划》和《滨海新城防洪防潮排涝规划》,规划面积达1400平方公里,覆盖全市大部分的平原、沿海区域,规划总投资72.10亿元。还编制了《莆田市城乡水系及蓝线规划》,为科学治理水系和控制保护河道提供依据。另一方面,在规划统筹指导下,采取堤路结合、岸滩生态改造等方式,分期、分段、分片实施。目前,堤线总长75.82公里的木兰溪仙游段防洪工程首期25公里城区段已完工,防洪标准从原来的20年一遇提高为30年一遇;木兰溪华林段工程总投资4.04亿元,自东圳灌渠倒虹吸管桥至濑溪大桥,干流河道总长7.2公里,新建两岸堤防总长9.3公里,防洪标准50年一遇。
除了木兰溪主流域外,城区内河排涝整治同时展开。投资3921.14万元对东圳水库泄洪通道——延寿溪5.5公里河道进行护岸、清淤、拓宽、打通卡脖子河段,确保了防洪安全。
在实施防洪整治过程中,莆田市坚持顺应自然、生态优先原则。位于荔城区西天尾镇的后卓溪的整治就是典型例子。
后卓溪整条河道弯弯曲曲,两旁是茂密的荔枝林。其中有3段河道宽度仅10多米,如按30米宽的标准进行拓宽,就会破坏大片荔枝林。咋办?水务部门没有硬挖硬砌,而是根据河水流势,采取“双通道”疏通方式,避开荔林带,新挖3段河道,在新挖河道和原有河道间形成了3个湖心岛,岛周围砌石,岛上荔林间修休闲道、景观桥,既顺应河水流向,起到防洪作用,又利用生态林带的蓄洪功能,改善了水环境。
标本兼治,引得活水畅流
近年来,莆田市与全省各地一样,实施“河长制”,落实河道长效管理机制。此外,全面开展整治水源地环境、截污治污的“清水行动”。
东圳水库被誉为莆田人民的“大水缸”。2014年,莆田市委、市政府将东圳水库水环境综合治理列为全市头号重点民生工程。截至目前,市财政已累计投入11亿元,完成大坝加固、分层取水工程、溢洪道水闸建设;征收并退果(耕)还林1.2万亩;流域内35万平方米畜禽养殖场已全面拆除并严格禁养;搬迁房屋645户共20万平方米;库区历史垃圾全面清理外运;农业面源污染、村庄污水治理有序推进。水库的水质得到大幅改善,饮用水源的水质稳定在Ⅲ类标准以上,大部分指标已达优良。
源头水质变好了,流经城区的河道也变干净了。距东圳水库仅四五公里的延寿溪下游,相继建成了泗华溪水上公园、绶溪公园,成为周边群众亲水、休闲的好去处。
莆田成立了以市长为主任的莆田市水资源管理委员会,相继出台了《水功能区二级区划》《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实施意见》《莆田市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各地控制目标》《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工作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文件,并坚持河道治理与截污治污相结合,确保河道周边企业“排污有管道、污水不入河”。
目前,截污治污已在莆田全流域展开。位于城区的北渠、下磨溪、护城河等截污管网230公里、雨水管网124公里工程已经完工,河段雨污混流、水脏水臭的老问题基本得到治理。莆田还对北渠取水口段及全线进行清淤,实现引木兰溪水入城区内河、增强内河循环、改善内河水质的目标。
绿道环绕,凸显人文景观
水边植绿、树下建道,是莆田的治水特色。
在莆田城区许多河道旁,都可见到绿道指示牌。绿道绕着河道走,将城区的一个个公园、景区、休闲点串联起来,构建了一条条亲水生态休闲长廊,成为市民健身休闲的好场所。
东圳水库下游的延寿溪,河道治理从硬化护岸向生态护岸转变,从裁弯取直向保持自然流态转变,从单一行洪向综合利用转变,并在泄洪通道建成了环绕泗华水上公园的绿道,成为全市最大的天然浴场。连接泗华水上公园的绶溪公园拥有一期慢行绿道5公里、园林面积400亩、水面面积500亩,成为全市最大、最美的河滨公园。
据统计,莆田市已建成绿道项目62个,各类绿道总长度208.52公里。“按照规划,‘十三五’期间,莆田市将实施各级绿道建设约800公里,将荔枝林带串联起来,形成生态荔廊。”莆田市园林局局长林天明介绍。
在建设绿道、打造生态景观的同时,莆田市坚持河道治理与文化传承相结合,将沿河沿溪的古堤、古渡口、古桥、古树、古民居等保留下来,重现昔日水乡古道、荔林水系风貌。在绶溪公园一期,重点保护延寿古桥,如今,沧桑的桥面、斑驳的桥洞与复古的木质游船遥相呼应,形成一幅古典优美的画卷;在南湖公园改造提升中,以雕塑形式再现了“郑氏三贤”“开莆来学”特色文化,增加“郑氏书院”文化建筑;在绶溪一期续建项目中,专门规划“文化古韵区”,建设薛公池、咏归亭等8个文化景点……
凸显人文景观,为的是传承历史文脉,留住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