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背景下,我国各地找准特色产业作为优化农业结构的突破口,深挖潜力,以小博大,为农业的转型升级找到了一个个新方向。 ——编者
吉林杂粮杂豆
调结构打品牌
杂粮杂豆顺势突围
图为昆明农交会吉林综合展区品鉴区一角,现场制作的杂粮杂豆美食吸引众多游客品尝。 资料图
白山松水,黑土凝香。在丰饶的吉林大地上,闪烁着三张亮丽的粮食名片:玉米的“黄金名片”、大米的“白金名片”以及杂粮杂豆的“彩金名片”。
作为吉林省的“彩金名片”,杂粮杂豆一直名气远扬。然而曾几何时,受市场等因素影响,吉林省杂粮杂豆的种植面积曾经一度萎缩。
近年来在国家优化粮食种植结构,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背景下,吉林省委、省政府抢抓机遇,把调结构、打品牌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制高点和突破口,吉林省农委率先启动了“杂粮杂豆”品牌建设,“小”杂粮助推“大”转型,对于吉林农业转型升级来说,是一个积极的尝试。
生产跟着市场走农民有赚头
“红小豆、绿豆、小米……我们组织了18个品系约2吨的杂粮杂豆产品,昆明农交会参展当天就被抢购一空,而且是在零售价格每斤10~20元,高于当地零售价格的情况下。”吉林省双辽市新中农天泽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苑长红没有想到吉林杂粮杂豆在省外,这么受欢迎。
杂粮杂豆本是指,玉米、水稻、小麦、大豆四大作物之外的谷物及豆类,并非主粮。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国人的消费理念开始由“吃得饱”向“吃得好”转变,对改善膳食结构提出了新的需求。鉴于大米、白面等细粮过剩,杂粮杂豆因其富含人体所需的多种营养成分,具有较高的药用保健价值,越来越受消费者的青睐,成为粮食商品中的抢手货。而吉林杂粮杂豆,更是秉承打造“国人膳食营养仓”的理念,以其出众的品质,赢得了市场的认可。
随着杂粮杂豆在市场的走俏,在玉米价格下滑,多地农民种粮收益减少的大背景下,种植杂粮杂豆成为农民致富增收的一个不错的选择。2016年,吉林省扶余市3600个农户调减籽粒玉米18万亩,种植四粒红花生,大力打造扶余四粒红花生品牌。据初步测算,今年种植四粒红花生的农户,平均每亩纯收入达到794元,户均收入3.97万元,远远高于今年种植玉米的收益。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的“顺势突围”如果说玉米、水稻、小麦、大豆四大粮食作物是粮食种植的主力军团,那么杂粮杂豆则是粮食种植的游击部队。因其种植面积小,品类繁杂,因此常常被称为“小杂粮、小杂豆”。而就是这小杂粮杂豆,却登上了今年吉林品牌农业建设的大舞台。
究其原因,一方面固然有杂粮杂豆受到市场青睐的因素,但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吉林响应国家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次“顺势突围”。
一直以来,吉林是我国玉米种植大省,省域玉米种植面积一度高达80%以上。由于我国玉米库存高企,国家出于调整粮食种植结构的考量,于今年3月底,取消了具有保护性质的玉米临储政策。在国家积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背景下,吉林不得不主动寻找吉林农业摆脱瓶颈的新方向。
除了玉米种植之外,吉林还是水稻、杂粮杂豆的种植大省。但水稻种植,囿于水域的限制,在短期内种植面积很难有大幅提升。而杂粮杂豆,主要栽种不适宜大田作物生长的土地上,或是间种在沟边地头的零散地块,其灵活性、可调整性极强,政策上稍加扶持,便能有较大改观。
杂粮杂豆在吉林有着悠久的种植历史。吉林独特的气候环境,令吉林杂粮杂豆相对国内其他产区,品质的比较优势较为明显。特别是弱碱性土壤、较高的积温和独有的冷凉气候以及一年一季的耕作方式,产出的杂粮杂豆具有独特性和稀缺性,国内外市场美誉度和占有率都很高。
构建母子品牌互联互动的品牌矩阵
自今年年初以来,吉林省启动了杂粮杂豆品牌战略规划,开始向全国消费者集中宣介吉林杂粮杂豆。2016年因此被视为吉林杂粮杂豆品牌建设的元年。
杂粮杂豆,种植面积小,品类却极多,约有200多种,这么多种类,不可能都有市场认知度。如何摆脱杂粮杂豆“小而杂”天性特征的不利影响,形成“广而深”的市场知名度,成为摆在决策者面前的头一个难题。对此,吉林采取了“先从省域整体入手,形成品牌合力之后,成熟一个子品牌,发展一个子品牌”的品牌培育策略,抱团出击,打造拳头产品。
据吉林省农委市场信息处处长秦吉介绍,今年以来,吉林省重点围绕“创塑一个品牌、建立一套标准、整合一组平台、壮大一批龙头、拓宽一批渠道、传播一个声音”,全面启动和加快推动吉林杂粮杂豆品牌建设。如今,“吉林杂粮杂豆”已经初步具备较好市场辨识度的品牌形象、标识和产业支撑体系。
目前吉林杂粮杂豆,已经形成了母子品牌互联互动的品牌矩阵。在叫响吉林杂粮杂豆这一大的整体区域公用品牌的同时,松原小米、扶余四粒红花生、白城绿豆等单产业(产品)子品牌建设也卓见成效。下一步,吉林将鼓励和支持有关县(市)、乡从本地优势品牌出发,下大功夫打造诸如高粱、燕麦、葵花籽等新一批在吉林产量较大、品质优良、公认度高、市场发展潜力好的单产业(产品)杂粮杂豆区域公用品牌,从而不断丰富吉林杂粮杂豆的品牌矩阵。目前,吉林省杂粮杂豆生产加工企业约700余家,省级以上龙头企业12家。一些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脱颖而出,先后涌现出“北显”“吉松岭”“增盛永”“绿禾”“鹤龙汇”“洮河绿野”等一大批国内外知名品牌。 (本报 孟德才)
六安瓜片
“无梗无芽”、“老嫩分炒”、“三昧真火”
“三独特”古老技艺锻造品牌力
六安瓜片,又称片茶,为中国十大名茶之一。金寨县茶叶产业协会会长、国家高级评茶师陆本坤介绍,在采制工艺上,六安瓜片有其独特之处。六安瓜片的制作需经历采摘、扳片、摊放、炒青、烘干等13道工序方为成品。“其特点用行家的话概括为‘三独特’——‘无梗无芽’、‘老嫩分炒’、‘三昧真火’。”陆本坤总结。
独特一:无梗无芽——采摘、扳片使叶片与茶梗分离。
“传统的六安瓜片采摘,鲜叶采回后要‘扳片’,即把叶片一一摘下,使叶片与茶梗分开。”陆本坤解释,扳片首先摘第三叶,其次摘第二叶,再次摘第一叶,然后把芽上部的嫩梗和下部的粗梗或第四叶拆开。
“扳片有三个作用,首先是便于做形。”笔者了解到,无梗的单片叶片,方可做出六安瓜片所要求的直而不弯、平而不扁、叶缘背卷的独特外形。
其次是对鲜叶进行精细的分级。由于老叶和嫩叶在含水率、硬度等方面有很大区别,因而炒制技术条件也不尽相同,所以必须进行分级,以便分开炒制。
最后,鲜叶采回后,从扳片到炒制,这期间实际上进行了一段时间的摊放。摊放使鲜叶水分蒸发,叶态萎缩,叶质柔软,可塑性增大,便于下一步杀青造型。在摊放过程中,鲜叶伴随着失水过程散发出青草气,促进香气物质的形成和转化,很多芳香物质随之形成。这些变化,对六安瓜片的色、香、味都具有重要作用。
独特二:老嫩分炒——老叶和嫩叶分生锅、熟锅炒制。
老叶和嫩叶要分开炒制。炒片可分为生锅和熟锅两个过程。“生锅的目的主要是杀青、杀匀杀透,快速破坏酶的活性。炒制嫩片,锅温要高,炒制老片,锅温则宜稍低。”在茶行业摸爬滚打三十多年的陆本坤一语中的,说出了生锅与熟锅的差别。
炒茶工具为小芒花扫帚,扫帚不停地在锅中转动。炒叶的技术关键在于将叶子炒开,使之在锅中均匀滚动。熟锅的锅温一般在160~180℃。炒熟锅时,叶子失去大量水分,边缘收缩卷曲,容易折条,必须压平。压平必须推炒散开,否则拍压便多产生折条。干了就不能拍压,不然容易拍成碎片。
六安瓜片的造型原理,老片与嫩片有所不同。据了解,嫩片成形主要是叶片受热后自身产生的收缩变形的结果。老片虽然也有自身收缩变形的特性,但由于纤维素含量多,叶质相对较硬,对自身收缩变形的抗力较大。要造成理想的外形,还必须借助于炒把施加的作用力。
独特三:“三昧真火”——烘焙分毛火、小火、老火三个过程。
六安瓜片的烘焙技术分毛火、小火、老火三次进行。毛火用炭火,嫩叶含水率高,要薄摊,老叶可稍多。如果间隔时间长了或火温太高,容易出现“半边脸”(叶片靠火一面和背火一面颜色不一)的情况,颜色发暗;火温低了或摊叶过厚,叶色发黄,因而炒制时要多翻炒。
拉小火是蒸发多余水分和形成香气的过程,火温比毛火稍高,采用木炭明火,摊凉后拣去黄片、漂叶、老叶、杂质等。小火不能烘到足干,否则叶色发黄,且烘老火时容易破碎。
拉老火对瓜片外形内质特别是香气影响很大。“火温比小火高而均匀,火苗有30多厘米高,火势猛烈均匀。每烘笼的茶叶要被抬上抬下烘翻120~160次,烘笼拉来拉去,一个烘焙工一天下来,相当于走十几公里路。”做茶出身的陆本坤对此过程记忆犹新。
一般绿茶一次性烘至足干,烘焙温度先高后低。而六安瓜片分三次烘焙,且各不相同,火温一次比一次高。每次烘焙时间很短,翻茶频率在茶叶烘焙中实为少见,如此才能保持成茶色泽绿且鲜艳。
六安瓜片在我国名茶中独树一帜,其采摘、扳片、炒制、烘焙技术皆有独到之处,品质也别具一格。就其技术精湛程度而言,为许多名茶所无法相比。 (魏龙飞)
建德果蔬乐园
休闲公用品牌构建星级标准体系
“不是每一个基地都能叫果蔬乐园,也不是每一个基地都能达到四星级标准的。”建德果蔬乐园红群高科技草莓采摘基地业主骆红群有些得意,在整个浙江省建德市,有8000余户近2万人从事草莓产业,全市种植面积达6.7万余亩,而红群高科技草莓采摘基地是果蔬乐园中的四星级基地。这不仅是对基地草莓品质的认可,也是对基地现代农庄管理模式的认可。他把一颗小草莓做到了极致:草莓餐厅、草莓游乐场、草莓舞台、草莓DIY厨房、草莓生活馆、草莓科普学堂、草莓婚礼……他以“草莓花田游乐园”为主题,不断把产业从种植销售向深加工和文化创意领域延伸,打造了全国第一个草莓文化创意产业园。
建德市充分挖掘农业生态资源和农业产业优势,将现代特色农业与农产品加工、乡村休闲旅游等产业有机融合,引进5A级景区管理模式建设现代农业基地,成功构建五星级标准区域公用品牌——“建德果蔬乐园”,仅1~9月,全市果蔬乐园接待游客超过40万人次,实现营业收入突破亿元,成为美丽乡村经济新支点。
据建德市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协会秘书长陈晓飞介绍,建德雨水充沛,地理环境优越,有丰富的旅游资源,适合发展以现代农业为核心的乡村旅游产业。为充分发掘农业资源和旅游资源优势,带富当地农民,该市以发展特色果蔬产业为抓手,整合优势旅游产业,引入国家A级景区标准,于2014年开始打造以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为主体的区域公用品牌——“建德果蔬乐园”。他们参照5A级景区管理标准,制订了《基地星级评定标准》,从接待设施、运营服务、基地特色、安全管理、基地效益5个方面,对各果蔬基地实行严格的定标评级,按1~5星级果蔬乐园基地评定标准,确保基地发展质量。
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成19家基地中已有星级基地14家,其中四星级2家,三星级5家,二星级7家,有5家今年开园的基地正等待评星。
亲自去果园里采摘回来新鲜的果蔬,在布置得如梦幻的体验馆里亲手DIY一盘生趣盎然的特色拼盘,或压榨一杯营养爽口的果汁是种什么样的感觉?在“农夫山泉故乡,果蔬采摘天堂”的建德,农业已经不再是土得掉渣的代名词。在风景秀丽的新安江畔,一座充满田园风格的展示体验馆吸引了孩子们的目光,五颜六色的果蔬摆满了展示厅,各种DIY工具可以充分发挥孩子们的想象,在收获美味的同时锻炼了动手能力,成为孩子们节假日流连忘返的亲子乐园。
建德市农办副主任沈光炎说,为摘掉农业“土”帽子,让农业产业发挥更大的经济效益,延长产业链条,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建德市从产业融合上下功夫,制定出台专项扶持政策,统筹农口各部门、旅游部门资金,强化项目保障,确保每年投入不少于5000万元,用于果蔬基地建设、民宿集聚区打造、农业产业现代化提升等项目建设。并由建德市农办牵头,对纳入果蔬乐园的果蔬采摘基地统一设计改造,整合品牌资源优势,建成一个以鲜果采摘为基础,融合亲子娱乐、自然科普、创意农业、农作体验、地方美食、休闲养生、风景观光为一体的区域公共品牌。
同时,该市依托果蔬乐园,整合全市的乡村休闲旅游资源和生态观光旅游资源,搭乘“互联网+”快车,联合淘宝网、邮乐网、途牛、驴妈妈等网上销售平台,拓展网络销售渠道,帮助农户以农产品种植为依托,通过采摘、餐饮、住宿、农产品加工销售等二三产配套服务实现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