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六次产业’的经验,是围绕一个特色产业,把这个特色产业开发得淋漓尽致,从生产到加工到休闲服务,整个一体化的开发,充分把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放大。”中国农业科学研究院农村经济发展研究所海峡两岸农业合作交流中心主任赵一夫日前在第十九届京台农业合作论坛上如此表述。
所谓“六次产业”,是一个形象的说法,与我国一直提倡的让农业“接二连三”内涵一致,即鼓励农户搞多种经营,延长产业链条,不仅种植农作物(第一产业),而且从事农产品加工(第二产业)与流通、销售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第三产业),以获得更多的增值价值,为农业和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农民增收开辟光明前景。即“1+2+3”等于6。
台湾农训协会副会长陈维民介绍台湾“六次产业”的发展情况和成功经验时说,台湾“六次产业”化的主体内容是让农民能够取得的附加价值更高,是2×3的概念,包括在地加工和在地贩售,利润留在农业的部分,现在他不是卖农业生产,是在卖农业。在“六次产业”里面,台湾农业强调生产的精致化、加工特色化、在地销售、在地加工、在地贩售、农村旅游、在地导览。主要的措施有发展精致民宿、缩短物流、当季当令,产品研发、人流回流。“六次产业”不是要所有的东西统统都做,而是做资源整合。陈维民认为,发展“六次产业”面临着如何唤醒农村的活力,提供安全、安心、健康、新鲜、特色的粮食,追求企业本质、提高生产、降低成本、确保收益,保护农村特有环境景观吸引都会区的民众,农村教育五个方面的课题。
赵一夫认为,台湾“六次产业”发展主要体现在台湾精致农业方面,休闲农业一直是台湾精致农业发展的主轴。台湾休闲农业有三大特点:一是从观光农业向多功能休闲农业方向发展;二是休闲农业成为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三是休闲农业和农村建设结合。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经验和做法还体现在台湾的乡村建设上面,台湾2008年以后推行“农村再生计划”,以农村为中心,让农民自发组织去做,有相关部门的培训,培养青年农民回乡创业,在农村再生,这里有92学时的培训,培训完以后让农民自发挖掘和调查自己本地的资源,去开发跟本地农村的景观、生态契合的产业。台湾“六次产业”的经验是,围绕一个特色产业,把这个特色产业开发得淋漓尽致,从生产到加工到休闲服务,整个一体化开发,充分把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放大。赵一夫结合多年的研究和实践提出了推进两岸农业合作的路径和思考,他认为,从两岸长远利益来看,交流合作肯定会深入下去,一方面符合两岸的共同利益,另一方面也有很好的合作基础。“产业融合发展是给两岸合作提供了很好的契机,两岸农业合作重点要瞄准都市农业发展。”赵一夫说。
京台农业合作论坛由北京市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北京市城郊经济研究会、台湾农民团体干部联合培训协会主办。北京市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党组书记、主任郭光磊表示,面对当前农村改革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为在新的起点上推动北京农民合作组织的发展,要重点从发挥农业的多功能性、创新农业的经营方式、推动农业的科技创新等方面加强京台农业合作交流以及农民合作组织干部培训。郭光磊强调,在新的形势下继续加强京台农业合作交流活动,已经成为我们双方的共识。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时期,我们要充分利用京台农业合作交流的平台,大力拓展京台农民合作组织培训的新领域,不断谱写京台农业合作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