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平邵武:依托“好风景” 青山变“金山”
2022-12-19   作者:吴旭涛 赖昊拓   来源:福建日报

前不久,在第十届中国生态文明论坛上,邵武市获得生态环境部颁发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牌匾,为全省唯一入选的县级单位。这是邵武市继“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生态市”“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后,获得的第四个国家级生态环境领域综合性荣誉。

近年来,邵武市依托生态优势,主动融入环武夷山国家公园保护发展带,积极探索“两山”转化新途径,让“好风景”走向“好经济”、迈向“好生活”。

“零碳公园”背后的机制探索

在邵武市肖家坊镇,冬日暖阳洒落在刚刚建成开放的零碳公园。村民杨珍正在与好友视频聊天,她从用废弃瓶盖打造的公园LOGO开始,移动展示零碳公园的角角落落,分享家乡的变化。

公园内的展板上,展示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关于绿色发展的内容等。村民来到公园,或聊天,或拍照,或练太极拳,边走边看边学习如何节能减排、过绿色生活。

“我们秉承环保、低碳的理念,在龙凤公园的基础上改建成零碳公园。”肖家坊镇党委书记刘华武向记者介绍,肖家坊镇森林覆盖率达89%,负氧离子最高处达10000个/立方米,“镇里从2018年起在镇区范围内新建光伏发电共2114.82千瓦,年发电量约为253.77万千瓦时,可减少煤炭使用量约845.92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2114.82吨。经核算,加上森林资源,全镇碳汇量抵消碳排放量后仍有2.8万~3.1万吨碳汇”。

肖家坊镇的“零碳”实践,是邵武市创建“两山”转换实践创新基地的成果之一。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近年来,邵武市主动融入环武夷山国家公园保护发展带,积极探索‘两山’转化新途径。”邵武市委书记陈显卿说,邵武健全目标共进责任共担机制,构筑“党委政府推动、人大政协监督、部门企业担责、乡镇街道配合、全民积极参与”责任体系;健全实化运作项目推进机制,立足武夷山国家公园南大门定位,策划生成50项、总投资235.3亿元的环武夷山发展带储备项目;同时开展生态文明教育进企业、进农村、进社区、进校园活动,让老百姓参与到保护绿水青山中来。

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

“好风景”要转化为“好经济”。推行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一直是邵武的探索和发力点。

近日,在位于邵武市的福建杜氏木业有限公司,7条智能化生产线“吃”进生态竹木,“吐”出环保家具。

邵武市生态环境优势明显,有林地面积337.6万亩,森林覆盖率78.95%,活立木总蓄积2477万立方米,是闽北的“林海粮仓”。

“这些年邵武注重生态和产业的平衡发展,与我们公司的发展理念相契合。我们在引入上下游企业时,也把绿色发展作为前置条件,在本地打造绿色产业链。”杜氏木业董事长杜锦祥说,公司是首批国家级林业生产化重点龙头企业,有7条智能化木竹生产线,主要生产实木家具、实木家装、实木休闲产品以及竹小件家具等。

“在邵武,政企合力探索产业生态化路子。公司从最初的原木、原竹到板材、线材生产,目前已经进入家居产品的系统开发与利用,推动生态家居工业4.0标准的实施。”杜锦祥说,作为龙头企业,除了推进工业科技创新,还建立绿色生态家居产业孵化器,培养科技创新人才。

如何把良好的生态“卖”出去?邵武市通过科学引导,开启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生态修复、生态金融、生态市场、生态工业等六大模式。

在生态产业化方面,为了让好生态育出好产品,邵武在全市推广“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用好国家农业科技园区、闽台农业融合发展产业园等平台,抓好烟叶、种业、中药材、茶叶、水稻等特色农业,培育无公害农产品17个、绿色食品19个、有机食品16个、地理标志认证12个,撬动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金杠杆”。

目前,在产业生态化方面,邵武不断抱得“金娃娃”。“新材料产业具有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低污染、低能耗等特点,我们与中科院海西研究所、福州大学等签订战略协议,引进三爱富、新宙邦等5家全球氟新材料领域前20强企业入园,推动远翔新材料成功在创业板上市,全力打造新材料500亿元产业集群。”陈显卿说,今年1—10月,邵武27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实现产值同比增长50.2%,14家高技术企业实现产值同比增长33.8%。

有颜值,更有内涵

虽然山路崎岖,但每逢节假日,邵武市金坑乡就会迎来一批又一批的游客,瞻仰革命遗址,开展党史学习教育。

“以前村民种的东西要运到城里卖,现在游客多了,在家门口就卖完了。”提起金坑乡这两年的变化,村民李建贞深有感触地说。

金坑乡是革命老区乡,近几年累计投入1.3亿元用于提升镇区绿化建设。在保持老街区历史风貌的前提下,乡里对文昌阁、东方县苏维埃旧址等红色遗址进行修缮,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完善,吸引众多游客前来游玩,为当地经济发展蓄势赋能。

乡村振兴不但需要高颜值,还要注入文化内涵。近年来,邵武以文化为驱动,将“书院文化”作为解读古镇的文化密码,深入挖掘“书院精神”,并以全国传统武术大赛为龙头,打响张三丰太极文化品牌,以“寻根”为主题成立邵武黄峭后裔联谊会,举办“峭山文化节”“峭公文化高层论坛”等活动,不断吸引国内外游客前来打卡。

连日来,邵武市桂林乡的村民趁着当下农闲时节,正在搭建绿色生态护栏。大家其乐融融,打造家乡“桂林诗画小镇”。

“经过几年发展,桂林乡的写生基地已经与厦门大学、武汉艺术学院等60多所高校建立合作关系,年均接待写生师生达2万人;影视文创基地先后拍摄了《红飞雨散》《桂林之约》《大树下的守望》等影片。”桂林乡党委书记蔡金洪介绍,为此,写生、旅游消费市场应运而生,有力带动了当地第三产业发展,村民把农房改成民宿,发展农家乐,每户年增加收入2万~3万元,实现由“卖树木”向“卖风景”的转变。

除了桂林诗画小镇,在邵武,还有肖家坊森林康养小镇、水北体育小镇、和平古镇等特色小镇等。邵武市立足生态美景和历史文化特色,因地制宜采取分区打造、分步建设、串珠成链的方式,打造出各具特色的文旅目的地,让越来越多村民进军文旅市场,吃上“生态饭”,推动“好风景”走向“好经济”、迈向“好生活”。

责任编辑:徐辰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