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市要素流动。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
收割后的田野上,油菜已长出嫩绿的幼苗;现代化农业大棚里,奶油草莓结满鲜红的果实;青纱帐中,蔗农们忙着收割一人多高的甘蔗;不远处的谷满山桥红糖观光加工厂热气腾腾,空气里氤氲着红糖的清香……近日,笔者走进南平市浦城县莲塘镇山桥村,一派生态宜居、产业兴旺的乡村振兴图景映入眼帘。
采摘甘蔗 浦城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作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十里莲塘”田园综合体的核心区域,近年来,该村对马莲河东西两岸3000多亩土地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为打造现代化农业园区奠定了坚实基础。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下派该村党支部第一书记陈素娟说,山桥村党总支紧紧抓住产业兴旺的“牛鼻子”,培育“一袋米、一根蔗、一个棚”三大特色主导产业,并在产业上相应建立谷满山桥、古法红糖、现代农业三个党支部,发动年轻党员成立乡村振兴党员服务团,充分发挥支部引领、党员服务的作用,凝心聚力推动乡村振兴。
“今年虽然天气旱了一点,但甘蔗的甜度还不错,陈书记,快来尝尝!”在马莲河畔的一处甘蔗地里,村民们热情地和陈素娟分享着丰收的喜悦。今年,山桥村一共种植了120多亩甘蔗,按照以往每亩每年可产红糖500公斤,今年产量预计能达到6万公斤。
山桥红糖历史悠久,近年来,该村通过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村集体建设红糖加工厂等方式,不断探索将红糖产业朝标准化、规模化方向发展。“我们承包了村里建的谷满山桥红糖观光加工厂,根据消费者需求制作成不同规格,去年一共卖了7500公斤红糖。”村民叶丽聪说,但仅仅作为特色农产品,销售渠道有限,成为了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
为了帮助村民破解这一难题,陈素娟主动与省市县市场监督、食品监管等部门对接,根据专业指导进行厂房改造,今年8月,浦城县山桥红糖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功拿到了“古法红糖”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证。“有了小作坊证,山桥红糖就等于有了进入商超、市场的‘身份证’。”陈素娟告诉笔者,村民们也可以将甘蔗运到谷满山桥红糖观光加工厂按照统一规范和质量标准加工、包装,共同使用“山桥红糖”品牌进行销售。“现在正是甘蔗采收、红糖加工的旺季,我们将继续为村民做好服务,全力拓宽销售渠道,让好产品卖出好价钱。”建在红糖产业上的古法红糖党支部书记谢琴孙说。
潘方亮正在掐掉多余草莓藤蔓 浦城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年初,我租了两个大棚,种了16亩草莓,现在第一茬已经开始丰收啦!”山桥村村民潘方亮说,他是土生土长的农村人,早年间,村里缺少产业,只能外出赚钱,如今,他看到了现代化大棚的发展前景,便萌生了发展草莓种植的念头。“草莓种下去,可以收三季,效益好的话,2个大棚今年应该能赚四十多万元。农忙的时候,还要麻烦你们帮忙找工人来帮忙采草莓呀!”潘方亮和现代农业党支部书记周显明说。
近年来,山桥村通过村企共建,建成13个现代农业高标准大棚,打造集农业观光、果蔬采摘、乡村旅游等为一体的田园综合体,村集体通过土地入股的形式每年收取租金分成,村民可以获得流转土地租金及就近务工等收入。“今年,山桥村党总支还利用乡村振兴试点村资金,领头建设了3个现代农业高标准大棚,目前已经全部建成,并进入招标阶段。”陈素娟说,1个大棚占地约10亩,预计出租后每年村财可增收约12万元。
丰收时节 浦城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浦城是“福建粮仓”,据悉,山桥村水稻种植面积达3500余亩,平均每年每亩可产水稻550公斤。近年来,在山桥村党总支和谷满山桥党支部引领下,鼓励党员干部带头创办领办浦城县莲塘兴农病虫综防专业合作社、谷满山桥粮食种植合作社等粮食产业合作社6家,大力推广先进、高效、节能的农业专业设备,并与省农科院、省农林大学合作开展试验田种植基地建设,测产水稻品种达100多个。
“村里的粮食与粮食企业签订了购销合同,基本销售不愁。”陈素娟表示,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市要素流动。
山桥村山水融合、风光秀丽,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也有距离城关近的地域优势,接下来,她将继续深入学习领会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的关于乡村振兴的重要论述,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从农旅融合推动乡村振兴上下功夫,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引领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