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德福安:畲山处处好“丰”景
2022-11-30   作者:张颖珍 何小丽   来源:闽东日报

进入小雪节气,后门坪村的山野间依然五彩斑斓,绿色的茶山、菜园,黄色的稻田、甘蔗地,山坡上一丛丛乌稔树,呈现出别样风韵。

  谁能想到,曾几何时,这里的村民过着“竹子引水、煤油灯暗、土路泥泞、瓦房破旧”的生活。

  后门坪村位于宁德福安市坂中畲族乡,地处偏僻山区,农业结构单一,过去家家户户以种植水稻、蔬菜为主,水、电、路基础建设薄弱。

  为了在贫瘠山区开拓出一条特色产业之路,全村上下肩挑手扛,走上“特色产业+乡村旅游+畲族文化”的发展路子。

  走好振兴路

  2015年夏天,畲族姑娘雷金玉辞去厦门工作,回到家乡,当选为后门坪村村主任。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关键所在。”锚定这个目标,后门坪村村委经过调研,发现村中土质适合种植糖蔗。“糖蔗收成后,再加工成蔗糖,从种植、加工到成产品出售,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条。”雷金玉说,最初提出要种植甘蔗的时候,村里人持怀疑态度,一是甘蔗苗哪里来,二是对产量、质量、销路等问题缺乏信心。

  在“小甘蔗”通往“大甜蜜”的路上,雷金玉自掏腰包8000元,购买甘蔗苗无偿分给贫困村民。接着,为了提升甘蔗品质和产量,减少村民的劳动强度和劳动力投入,有效促进群众增收致富,雷金玉向农业局专家学习取经,手把手教村民种植技术,帮忙村里老人干活,利用电商帮助村民销售产品,促进贫困户增收。

  福安盛产茶叶,后门坪村村委将村民闲置土地进行流转整合,让更多农业产业和项目在后门坪村落地。“老百姓刚开始有些抵触,觉得土地流转出去就不是自己的。”雷金玉说,为了推进这项工作,村委干部挨家挨户和村民沟通并普及土地政策。

  经过多方动员,村里的土地流转起来,建起30亩茶叶示范基地,改造升级20亩旧茶园,全部种上高优品种茶苗,并建设茶叶初制厂,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通过种植畲药乌稔树,后门坪村村委又带领村民找到增收新渠道。“我们先让村两委成员带头示范种植,条件成熟后带领村民一起种。”雷金玉介绍,2021年,流转畲药乌稔树种植基地28亩,预计收成6000公斤,收入可达90多万元。

  优化品种、调整栽培技术、提高防灾能力,一路求新求变,村里的产业发展水平持续提升。2021年,实现年人均可支配收入1.9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也从原先的3万元增至10万多元。

  打好畲族牌

  后门坪村是我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试点村,每年农历二月二的畲族会亲节,四面八方的人群云集于此,唱畲歌、跳畲舞、学畲语、尝畲菜、品畲茶,畲族文化让这个古老村落焕发新活力。

  在这股蓬勃的生命力里,雷金玉找到了新的发力点。她组织成立后门坪村二月二文化节理事会,筹办会亲节,深挖畲族传统文化中的非物质文化产业项目。

  村里因地制宜建起畲族文化农耕展示馆,通过大量文物、实物和图片,充分展示畲族历史文化及工艺习俗、民族团结共谋发展场景。2017年,后门坪村“二月二”会亲节被列入福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8年,被列入宁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奶娘踩罡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连续几年的畲乡民俗文化节让村民们的钱袋子“鼓起来”,村集体经济也多起来。

  “我们的乌饭叶都是现摘的,提前用水泡一个晚上,做出来的馒斋特别香,一上午就卖完了。”村民兰木生还记得首届文化节上自己制作的馒斋被抢购一空的场景。

  “乡村产业不再是单纯的糖蔗,还有茶叶、桃子、橙子、李子等。”“老百姓的收入渠道更多了,收入更高了,生活更好了,精气神也上来了,农村发展活力更足了。”回首这些年的发展,村民们对家乡翻天覆地的变化津津乐道。

  筑牢幸福基

  山村之变,不仅富了口袋,村容村貌也焕然一新。

  近年来,后门坪村实施村庄绿化、硬化、亮化、美化工程,扮靓了传统村落。

  在村内建成硬化步道延伸到家家户户,安装路灯,让大道小巷“灯火通明”;累计完成6000多平方米的房屋立面改造和全村90%的古厝修缮加固,让农民住得更敞亮、更安全;建设机耕道路、兴修农田水利,方便群众生产生活;建立村委综合楼,结束了过去开会办公“打游击”的历史;大力发展畲药种植产业,成立7家合作社,帮扶农民生产、销售;建设村卫生所,让群众小病不出村;建设畲族文化广场、畲族农耕文化展示馆、搭建畲歌台,丰富村民的文化生活;晋级提升入村3公里乡村公路,确保村民出行更安全。

  “过去是泥泞路与破旧老屋,现在,我们是干净整洁的水泥路,住的是新房,日子越来越好了。”村民感慨如今的生活,幸福满满。

  如今的后门坪村,白墙黛瓦的农家小院、错落有致的盘山梯田、平坦整洁的水泥路,处处洋溢着恬淡安逸,青山、绿水、田园……后门坪展现出一幅美丽画卷。

责任编辑:何菁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