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近年来,莆田市仙游县榜头镇光埔村按照省委着力打造乡村振兴特色村居示范样板要求,强化党建引领,发展特色产业,夯实基层治理,优化人居环境,一幅“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乡村振兴画卷正徐徐展开。
发展特色产业
产业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位于榜头镇西南部的光埔村,是一个山多田少的小山村。该村党支部致力发展山区特色振兴。驻村第一书记魏国仙介绍,传统手工线面是该村远近闻名的特色产业,有数十年历史。这些年,村党支部升级传统手工线面生产模式,开展“送包装、促消费、强品牌”行动,统一包装、统一定价,做大“光埔线面”品牌,每年利润可达100多万元。
该村还融合“科技特派员+产业融合”机制,跨地市引进中国热带作物学会专家张生才,建立科技特派员工作站,与永春天马柑橘场达成共建合作战略,成功打造矮密早丰省力栽培芦柑示范基地。在上级相关部门支持下,村里多方筹资75万元建立4.6公顷芦柑、2公顷桔柚、1.3公顷西梅等多个产业基地;成立“光林油茶农民专业合作社”,投资57万元发展13公顷油茶,采取“村集体+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运行,村集体占股80%,培育特色产业新品牌。今年,仅芦柑一项,即可为村财带来收入20多万元。
光埔村推行“党支部+集体经济+困难户”的合作社运行模式,通过种植参与式就业和投产按股分红巩固贫困户利益链,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就业,变“输血”为“造血”。30多户村民靠流转荒地、杂地,每户每年可增收租金2万多元,10多位老年老村民及困难户通过在基地种植、施肥、锄草、采摘等,每年稳定收入10多万元。
夯实基层治理
光埔村积极推进“党建引领、夯基惠民”工程,村党支部副书记郭逸鹏介绍,村党支部通过打造“村邻里中心—网格议事厅—单元议事角”党建服务体系,着力为村民提供议事交流、解决邻里矛盾纠纷的专属空间,让村民共同参与村居治理。
村里搭建微网格、微队伍、微积分3类为民服务载体,解决了一批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村党支部设立心愿墙,通过村民点出心愿、党员干部认领的方式,已为50多名村民实现他们的心愿。
积分星级评定评奖制度是该村在“党建引领、夯基惠民”工程基础上的有益探索,由村“两委”成员和单元长从环境卫生、疫情防控等方面逐户进行星级考评,村民可凭积分券到小超市兑换日常用品;并将评定的星级和积分作为激励群众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主要手段,将“村里事”变成“家里事”,由“硬性任务”转为“自觉行动”,让每一位村民真正成为生态宜居、文明乡风、乡村振兴的创造者、参与者、受益者。
优化人居环境
光埔村党支部推出“党建+”人居环境提升模式,实现党员包户环境卫生全覆盖,全力推进裸房整治、厕所革命、饮用水安全、村道硬化提升、村庄绿化亮化等工程。
村党支部创新“三会一课”制度,将问题整改会开到渠边、街边、路边、田间,已有近300户村民完成裸房整治,裸房摇身一变成为整齐划一的明黄色新房;村里投入27万多元,为150户农房建“三格式”化粪池,实现了农村生活污水的无害化处理、无污染排放;在上级的资金资助下,拓宽硬化800米自然村村道,并实施1.1公里长、总投资120万元的主村道“白改黑”工程;村里投资6万元栽种200株黄金桂、实施路灯亮化改造等,斥资100万元健全文化休闲广场、善治广场、书屋书吧等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大大提升了村貌形象,优化人居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