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销社“回归”应更好服务“三农”
2022-11-11   作者:张辉   来源:福建日报

近日,多地传出恢复重建基层供销社的消息,让“供销社”这一带有深刻时代印记的名词重回大众视野。“供销社回归”话题讨论度持续攀高,甚至带动资本市场相关概念股上涨。

“回归”的说法其实并不准确。作为为农服务的合作经济组织,供销社从未退出历史舞台。所谓“回归”,其实是指基层供销社的恢复重建——这一直是供销社综合改革的核心任务之一。供销社“回归”,是为了更好实践其“为农服务”的宗旨。

在计划经济时代,供销社包揽了几亿农民生产生活物资的供应和农副产品的销售。发端于革命战争年代的供销社,最初是为了解决农村商品流通渠道不畅、城乡物资交流受阻的问题而设。通过广泛组织农民和手工业生产者,供销社系统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纵横交错的流通网络,一度成为农村商业的主渠道。

进入市场经济时代,商品类型更加多样,商业渠道更加多元。供销社由于经营体制僵化、缺乏服务意识、创新不足等问题,功能地位趋于弱化。不少基层社“网点丢了、职工走了、业务断了”。

作为服务末梢的基层社沉寂了,但供销社并未走远。

时至今日,供销社体系依然是农资、棉花等大宗商品的主要流通渠道,对粮食、重要农产品保供稳价发挥着难以替代的作用。近年来,各地供销社社属企业在市场化转型中,形成了农资供给、日用消费品经营、农副产品购销、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等业务板块。去年,全国供销合作社全年销售额高达6.26万亿元,其中农产品销售额2.76万亿元。

基层供销社曾一度面临“还在吗?还要吗?还行吗?干啥的?怎么干?”等争议。2015年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的决定》,开宗明义地提出,供销合作社是为农服务的合作经济组织,是党和政府做好“三农”工作的重要载体,并要求“拓展经营领域、推进基层社改造和建设”,把供销合作社系统打造成为“与农民联结更紧密、为农服务功能更完备、市场化运行更高效的合作经济组织体系”。

要理解基层社“回归”的逻辑,要将其置于乡村振兴与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大背景下加以考量。当前农业农村发展,依然存在不少短板与软肋。在补短板、强软肋方面,具有全国组织体系的供销社系统,具备天然优势。

其一,是可以去资本不愿意去的地方。

农村地区,尤其是偏远山区,往往是“出力不讨好”“高投入低回报”的代名词。这些地方是资本不愿意去的地方。正因如此,我国农村商品流通体系还不够健全,基础设施、配套服务、商业体系等与城市还存在较大差距。近年来,电商巨头们在渠道下沉过程中,着力布局县乡村市场,极大畅通了农产品上行、工业品下行通路,但面对偏远地区难免鞭长莫及。“最初一公里”“最后一公里”,仍是农村流通体系的最大障碍。

具有公益属性的供销社体系,则有能力弥补市场的不足。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年底,全国供销系统拥有配送中心10802个,发展连锁、配送网点83.2万个,早已形成了覆盖省市县乡村的流通体系。

事实上,在开展县域商业体系建设过程中,供销社系统一直被委以重任。去年,商务部等17部门联合出台的《关于加强县域商业体系建设促进农村消费的意见》便提出,供销社系统应在改造农村传统商业网点,建设改造产地市场、农贸市场、菜市场,完善农产品流通骨干网,发展县乡村物流共同配送,强化产销对接长效机制等方面发挥作用。

其二,可以把分散的农民组织起来。

组织化程度,是衡量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随着家庭农场、农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的崛起,农民的议价能力、生产效率、应对市场风险能力都得到了极大改善。电商、直播等新业态,也为农产品找到了更广阔的市场出路。但整体而言,我国农业生产经营还是相对分散,特别是对接市场的能力有待提升。农产品滞销、好产品卖不出好价格等问题,依然困扰着广大农民。

在恢复重建基层社的过程中,各地供销社系统通过领办合作社、吸纳农民社员、产销合作等方式,可以为广大农业生产者提供从生产到销售的全链条社会化服务。

例如,在生产端,福建供销系统就通过实施“农业社会化服务惠农工程”,建设生产性为农服务中心,开展土地托管和配方施肥、统防统治、农机作业等社会化服务,实现把专业的事情交给专业的人做,破解了“谁来种地”“如何种地”难题,推动现代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

在销售端,福建供销社系统一方面通过统一收购等方式,解决农产品“卖难”问题,另一方面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供销农产品冷链物流网络搭建,升级改造农产品市场,提高农产品的产地加工冷藏能力。在龙岩等地,供销社与民营快递物流企业深度合作,利用供销合作社系统服务网络,建立起标准化、规范化的县乡村三级物流配送机制。

不管供销社的功能如何变迁,其服务“三农”的基本定位从未改变。与其说是“回归”,不如说是对初心的强化。直面农村需求,服务农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才是这一“国字号”复兴真正的题中之义。

责任编辑:小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