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天,厦门秋意渐浓,海沧区东孚街道过坂社区的村民邹丰胜也忙碌起来。上周末,40多位客人走进他家,采摘百香果、品尝农家菜、烧制陶艺,“两天的经营收入超过万元”。
在厦门,像邹丰胜这样依靠乡村资源在家门口致富的村民有许多。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今年以来,厦门全力推进美丽乡村庭院、美丽乡村微景观、美丽乡村小公园、美丽田园、美丽休闲乡村“五个美丽”建设,村庄变得生态宜居,拓宽了乡村振兴发展空间。
闲置老厝成为“黄金屋”
临近中午,翔安区内厝镇黄厝村村民黄海泳忙碌起来。茄子、丝瓜滚刀切,排骨洗净下锅炸,不一会儿,饭菜香飘满屋。
2019年,黄海泳在村里经营一家理发店,收入刚刚够糊口。彼时,黄厝村统一以村集体名义向村民收储古厝及废弃的老旧房屋40余处,先后引进杨佛金工作室、方知空间美学馆等22个艺术家创作团队,“借地”打造多处乡村微景观。
“为了打消村民的顾虑,村委与村民签署土地证明,保证原房屋所有人或者使用人对该宅基地的优先使用权。”黄厝村党委书记黄火明说。经过艺术家精心修饰,残破院落焕发生机,南音雕塑、乡愁雕塑等多处乡村微景观跃然而出。
黄海泳家闲置的老屋成为艺术家方知的工作室。方知将其改造成一个带有咖啡厅、茶室、书房、花园的艺文空间,不定期邀请艺术家举办作品展览、艺术沙龙、音乐派对等活动。“黄厝很安静,适合艺术创作,在这里总能获得灵感。”方知说。
如今,越来越多的艺术家通过村委向村民租赁闲置老宅——蔚蓝山工作室以“山才泥塑”为主题,塑造神态各异的神话故事人物;史文沧闽南红砖工作室推广红砖文化,不少村民开始跟着史文沧学砖雕……
黄厝“艺匠小镇”品牌的打响,带来了大量人流。黄海泳关掉了理发店,开了一家饭店,一年利润近20万元,日子越过越红火。
“用艺术塑造乡村,实现从乡村艺术振兴向乡村产业振兴的转变。”翔安区农业农村局局长助理邱海椿说。
两岸携手“点亮”乡村
走进集美区后溪镇城内村,新修葺的两岸城隍文化祈福广场整洁宽敞。“当年来的时候,这里还是凋敝偏远的山村。想不到两年多,就有这样大的变化。”台湾青年郑孟桓感叹。
2020年,集美区开展首届“手创青村”乡创研学工作营,与台湾颇具历史渊源的城内村成为两岸青年研学活动的主阵地。该区积极引导台青将工作营成果在乡村落地。
郑孟桓是工作营的台青之一。“我们来到城内村,发现这里不仅有连接两岸民众心灵归属的台北霞海城隍庙祖庙、施琅驻军修城留下的遗迹,还有非遗传承项目五祖拳、宋江阵等,这些闽南文化可以作为研学课程进行开发。”他说。
2021年,首期以“小小城市代言人”为主题的研学课程开课,村民自发提供课堂所需的闽南美食、闽南服饰,与100多名两岸青年一起,共同体验闽南文化。截至目前,郑孟桓的六六研学工作室已开展50余期线下研学活动,服务近1000人。
近年来,先后有近300名台青来到城内村,他们参与改造的霞城电影院成为各种研学体验的场所之一;两岸城隍文化祈福广场洁净一新,山海文明展示墙引得市民游客驻足拍照留念……在台青的带动下,城内村村民着手修整房前屋后,或租赁或合规改造成民宿,以此增加收入。
“乡村振兴,很重要的一个任务是让本地居民生活得更美好。两岸青年结合本地乡村特性,引入台湾社区营造等经验,更好地服务当地居民。”聚融壹家台湾青年双创基地执行长左星星说。
用活房前屋后“方寸地”
在海沧区东孚街道过坂社区,有一座美丽庭院。走进庭院,映入眼帘的是一幢木质大平层,里面摆放着版画、陶艺等艺术品。微风吹过,花香缕缕,远处池塘里的水泛起粼粼微波。
这处庭院的主人邹丰胜是返乡创业青年,他与妻子辞去稳定的工作,在乡村振兴的热浪中回到家乡,投身美丽庭院建设。
为了让美丽庭院活起来,海沧区将美丽庭院示范创建列入乡村振兴绩效考评体系,海沧区妇联还对美丽庭院三星级以上家庭户进行挂牌和奖励,指导发展休闲旅游服务产业,有效带动村民盘活闲置庭院空间,实现美家园、拓财源的“双丰收”。
邹丰胜的庭院就是“双丰收”的生动案例。他与妻子在此创立了蒙养时光生活美学馆。“我们主要承接厦门以及周边艺术培训机构的室外研学课程,让孩子和家长在课程之外,还能体验农家氛围。”
在成功案例的带动下,过坂社区主动装点自家庭院的村民越来越多。如何合规装点?空出来的空间又如何统筹规划、导入资源?
2019年底,东孚街道陆续引入九七华夏、海峡城乡发展基金会、海澳集团三山叁文旅等陪伴式乡建团队,驻村开展乡村振兴规划设计、招商引资、基层治理等工作。这些机构常驻村庄,为村庄发展注入专业理念、市场资源,激活村庄沉睡的生命力。
小油桃研学基地改造前庭院环境较为脏乱,三山叁文旅团队在初期给予免费改造方案,引入海沧花卉协会专业人士入户指导,帮助基地负责人将无用的“废品”转化为一件件精良的“艺术品”,营造古朴自然的庭院景致。据了解,自三期美丽庭院评选活动举办以来,过坂社区共产生美丽庭院示范户46户,在提升村民获得感、幸福感的同时,为乡村振兴注入更多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