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赢脱贫攻坚战 迈上乡村振兴路
2022-10-17   作者:陈容   来源:闽东日报

党的十八大以来,宁德始终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坚定前行,把“加快发展、摆脱贫困”作为工作主线,秉持“弱鸟先飞、滴水穿石”的闽东精神,接续奋斗、苦干实干,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这十年

  脱贫攻坚全面胜利

  傍晚的寿宁县下党乡,一盏盏彩灯次第亮起,把小山村点缀得分外迷人。

  无公路、无自来水、无电灯照明、无财政收入、无政府办公场所……曾经的下党是个穷出了名的“五无”特困乡。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曾三进下党,访贫问苦,现场办公,协调解决下党的公路、水电建设等,为山区群众带去了脱贫攻坚的强大动力。

  在脱贫路上,下党乡依托绿水青山和古建民居,重点发展茶产业和旅游业,注册了“下乡的味道”公共品牌,开创了全国第一个扶贫“定制茶园”,有效激发乡村振兴活力,2018年,全乡建档立卡贫困户117户508人全部脱贫,实现了“五无”特困乡的华丽转身。

  2021年7月6日,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领导人峰会在下党设立分会场,下党成为窗口,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脱贫攻坚的历史性成就。

  下党乡的蝶变折射着宁德乡村的十年巨变。

  在脱贫攻坚战役中,宁德市各级各有关部门持续健全工作机制,拧紧责任链条,强化政策保障,落实挂钩帮扶,凝聚脱贫攻坚合力。

  ——坚持“四级书记一起抓”,认真落实脱贫攻坚党政一把手负责制和“市县抓落实”工作机制,形成市县乡村四级书记抓扶贫、全市动员促攻坚的工作格局。

  ——出台系列政策文件,完善基本医疗、义务教育、危房改造、易地搬迁、兜底保障等措施。同时,财政投入做到每年稳中有增,2016年至2020年,市县两级累计投入扶贫专项资金14.37亿元。

  ——全面推行“六个百分百”责任制,建立每双月17号“挂钩帮扶日”制度,全市厅级领导每人挂钩1个贫困村和2户贫困户,1.28万名干部挂钩2万户贫困户,加快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脱贫进程。

  ——“十三五”期间,财政安排促进老区经济社会发展资金达427亿元,其中85%以上用于扶持老区乡村。

  ——“十三五”期间,累计实施贫困村产业增收项目1132个,打造扶贫经济实体372个,培育脱贫致富带头人1359人;453个贫困村全部由市县两级统筹村财帮扶资金,投资入股稳定经济实体,村财收入大幅增加,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加快提升。

  在全市党员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2020年,宁德市全面完成脱贫攻坚各项任务。实现2万户7.2万名建档立卡贫困群众脱贫,453个建档立卡贫困村退出,1.28万户5万多名偏远村庄群众完成搬迁;霞浦、古田、屏南、寿宁、周宁、柘荣6个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全部“摘帽”。全市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家庭人均收入从2016年建档立卡初期的2738元,增长到2020年的15573元,年均增幅达41.5%;全市贫困村农业总产值从2016年初的60亿元,增长到2020年118.74亿元,村财收入从2016年底的村均5.34万元,增长到2020年的15.84万元,提高近3倍; 6个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国民生产总值从2016年的609.59亿元,增长到2020年的817.35亿元,年均增长8%。

  这十年

  乡村振兴步履铿锵

  在霞浦县柏洋乡董墩村食用菌大棚内,一袋袋香菇菌棒排列整齐,散发着香菇孕育时特有的甜香味。

  董墩村位于柏洋乡西北部山区,全年日照充足,雨量充沛,昼夜温差大,适合发展农业。近年董墩村立足自然优势,靠山发展,积极探索乡村致富新路线。“ 2009年,我们引种了巨峰葡萄,目前种植规模1300多亩,年产量达1500多吨。2020年,我们又通过党支部领办、党建共建等形式,发动群众种植香菇20万筒,让村民们一年到头都有活干,都有钱挣。”董墩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刘祖龙介绍说。

  在董墩村的辐射带动下,周边长岩、柏洋、谢墩、陈墩等4个村积极发展葡萄产业。目前,柏洋乡葡萄种植面积已达6000多亩,年产量6000多吨,年产值预计可达6000多万元。近年来,除了“一果一菇”主导产业,董墩村还不断探索发展水蜜桃、杨梅、西瓜、圣女果、蓝莓、百香果、草莓等特色水果,并在葡萄设施大棚内,合理套种一些水果,实现一地生多“金”。

  果园采摘体验、芙蓉李果王评选大赛、畲族歌舞表演、直播带货……8月19日,古田县平湖镇富达村举办畲情富达村·古田芙蓉李——中国·古田芙蓉李采摘节活动,吸引众多游客参与。

  平湖镇富达村是闽东最大的畲族聚居村,村民从上世纪70年代引种芙蓉李以来,富达村芙蓉李种植面积超过5200亩,年产量7000多吨,产值8000多万元,成为村里的支柱产业。近年来,在网络电商带动下,果农积极转变思路,在传统交易的同时,加入直播电商的阵列,利用新媒体短视频、直播带货等方式宣传推荐富达芙蓉李,为特色水果打开更广阔的市场。

  产业发展是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关键。十年来,宁德市充分发挥山海兼备优势,坚持“靠山吃山唱山歌、靠海吃海念海经”,积极培育形成水产、茶叶、食用菌、水果、蔬菜、中药材、畜牧、林竹花卉及乡村旅游“8+1”特色产业,全力实施“三产三新三链”融合“一县一试点”、优势农业提效专项行动,培育壮大农业主导产业,统筹推进县域特色优势产业融合发展,让农村群众搭上“一县一业”“一村一品”的增收“快车”。同时,宁德市还积极完善乡村振兴PPP融资机制、农村生产要素流转融资机制,加快推进农业产业集群、园区、强镇建设。

  据统计,2021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645.6亿元、增长4.2%,“8+1”特色产业全产业链产值突破2000亿元;累计培育省级以上“一村一品”示范村114个、省级示范联合体28个;全市新增农业产业化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3家、省级68家,新增示范家庭农场130家、农民合作社示范社222家,新增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12件、“三品一标”认证产品103个。

  这十年

  农民幸福感、获得感持续提升

  天刚亮,屏南县寿山乡后湾自然村精准脱贫户苏菜仙开始了一天的忙碌,喂养鸡鸭、打扫鸡鸭棚、为客人配送货……

  苏菜仙曾经是国定精准扶贫户,一家有7口人,父母年老体弱,两个子女尚且年幼,已过知天命的哥哥由于身体不好,至今未婚并与他们一起生活。多年前,他们一家人靠着种菜为生,效益不好,家庭生活长期贫困。

  2015年,当地扶贫干部上门,给苏菜仙一家带来希望。在扶贫政策的帮助下,苏菜仙建起了鸡鸭养殖场,种植了脐橙100多株、板栗200多株。不仅如此,苏菜仙一家符合易地扶贫搬迁政策的条件,获得了19.6万元易地扶贫搬迁的补助款,于2016年在寿山新村建起了一栋三层小楼,住进了梦寐以求的新房。

  由于踏实肯干,近些年苏菜仙的养殖场规模逐步扩大,养殖数量从原来的数百只发展到了现在的7000多只。仅凭养殖一项,苏菜仙家庭一年可以收入7万余元,“我们能脱贫,多亏了党的好政策!如今的我不仅有房子,又有自己的产业。”每回提及精准扶贫政策,苏菜仙眼中便充满着无限的激动,他表示将继续办好养殖场,让一家人过上更好的生活。

  十年来,宁德市紧扣群众需求,实施重点工程。在稳岗就业方面,加强就业引导服务,实现21158名建档立卡贫困群众稳定就业,其中设置村级保洁等公益性岗位吸纳贫困劳动力2393人就业;在实施造福工程方面,累计搬迁12891户50790人(其中贫困群众易地搬迁2977户11595人),搬迁群众在城镇周边和交通便利的中心村安置比例达到98%,生产经营和就业、就学、就医等问题有效解决,实现了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在医疗扶贫方面,组建1010个家庭医生团队,优先服务贫困群众,落实贫困人口系列政策,贫困户住院医疗平均报销比例达90%以上;在教育扶贫方面,“十三五”期间累计发放建档立卡贫困学生各类补助5268万元,受助3.77万人次,发放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7.06亿元10.04万人次;在住房保障方面,“十三五”期间累计完成农村危房改造11222户,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和农村低保户4317户;在兜底保障方面,将63526人纳入农村低保,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2670人,实现“应保尽保”。

  此外,为巩固好脱贫攻坚成果,宁德市持续加大对全市7.2万脱贫户进行跟踪监测,持续落实“一户一增收”产业项目,落实“四个不摘”,延续或调整脱贫攻坚期内相应政策措施。同时,创新防返贫机制,在全省率先出台《防止返贫精准救助方案》,将农村户籍中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因病因灾因意外事故刚性支出较大或收入大幅缩减导致基本生活出现严重困难户等列入救助范畴,为群众再上一道防贫“保险阀”。

  时下,宁德沃野,风吹稻浪,硕果累累,正是一年好“丰”景。在蕉城区金涵畲族乡后溪村,农机手驾驶着收割机,在高标准农田上划出了一道道美丽的弧线;在周宁县纯池镇豪阳村,果农们正在抢抓时节,抢收阳光玫瑰葡萄;在古田县食用菌菇棚“光伏+”项目杉洋镇杉洋村示范点,菇农正在精心培育食用菌;在福鼎硖门畲族乡渔井村,村民立足本村资源优势,积极发展渔家乐、石房民宿、摄影基地等旅游业态,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游玩……

  放眼闽东乡村,随着乡村振兴工作的稳步实施,一个个产业更强、环境更美、农民更富的乡村正踏歌而来。(宁德市农业农村局供稿)

责任编辑:何菁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