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平县今年粮食生产虽遭受了雨日雨量多、多次台风暴雨侵袭,致使水稻倒伏、病虫发生为害重等问题,但通过多方努力,狠抓关键措施落实,粮食总产仍实现稳中有增。据初步预计,全县粮食粮播面积56.85万亩、总产22.2万吨、亩产390.5公斤,比上年面积增加489亩、总产增加204吨、亩产持平。主要措施:
一、全面落实国家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保护和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一是做好水稻种植保险工作。通过各有关部门及各乡镇的通力协作,积极配合,全县投保面积44.5万亩占95.5%,每亩保费12元,每亩保险金额400元,全县合计保费534万元,其中争取省级以上财政补贴427.2万元。二是做好“三项补贴”改革落实工作。今年开始,将农作物良种补贴、种粮农民直接补贴、农资综合补贴合并为“农业支持保护补贴”,全县共发放补贴资金2644.32万元。三是对再生稻种植户继续给予每亩20元的催芽肥尿素的补助。四是对种粮面积30亩以上的种粮大户给予每亩30元以上的奖励补助。
二、调整优化粮食作物内部结构,着力提升农产品品质效益。通过不断引进试验示范推广高产优质新良种,调整优化粮油作物内部结构,提高优质品率。水稻方面重点示范推广了谷优2329、广两优676、两优667、宜优673、宜香2292、中浙优8号、中浙优10号、两优616、泰丰优656、深优9775等优质高产杂交稻组合。旱粮方面重点示范推广了大豆的桂夏豆2号、闽豆6号、闽豆1号等;甘薯的龙薯14号、龙薯15号、徐紫薯2号、广薯87、龙津1号、金山208等;玉米的粤甜16号、美玉8号、闽甜4号、雪玉糯6号等;马铃薯的闽薯1号、费乌瑞它、克新19号、福克76、中薯3号等优质良种。优质稻41.26万亩占88.5%,平均亩产431公斤比上年亩增加1公斤。
三、大力抓好农业“五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全县示范推广水稻抛秧技术23.13万亩,占49.6%,平均亩产433公斤,比普通栽培亩增25.2公斤;示范推广机插秧8.2万亩,平均亩产518公斤,比手插田亩增25.9公斤,亩节本增产增效150元;推广杂交稻41.59万亩,占89.2%,平均亩产443公斤,与上年持平;推广超级稻8.56万亩,预计亩产592公斤,比一般组合可亩增产50公斤以上,亩增加净收益100元以上,实现“双增一百”(亩产增加一百斤、亩节本增效一百元)的目标;发展再生稻3576亩,头季稻和再生稻亩产分别达622.8公斤和303.8公斤;示范推广脱毒马铃薯0.43万亩,亩产334公斤,比上年亩增5公斤;推广脱毒甘薯0.46万亩,亩产341公斤,比上年亩增4公斤。
四、实施粮食作物重大专项推广,努力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一是积极实施粮食产能区项目建设。全县建立了85片面积7.5万亩的水稻“五新”推广示范片,预计平均亩产476公斤,可望完成比全省平均亩产增加50公斤的增产目标。二是积极开展水稻生产绿色高产高效创建活动。今年武平被农业部和省农业厅列为全省6个开展水稻生产绿色高产高效创建整县推进县之一,全县建立了10个不同类型千亩关键技术示范基地和3个百亩技术攻关方,发挥引领带动全县作用;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力开展专业化、社会化服务,努力提高了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和集约化水平;推进了资源化合理利用,带动了绿色高产高效;开展了还需完善提高技术和技术模式的技术瓶颈攻关,开展了集成组织技术模式的示范推广等,促进了水稻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五、切实做好科技服务,促进农业增效。一是加强技术培训和技术指导服务工作,多形式多渠道地宣传普及科技知识,努力提高农民科技素质。一年来共举办各类技术培训班13场次参训1160人次,墟期咨询9次,召开现场技术操作观摩会8次参训850人次,印发技术资料5300份。二是县、乡镇农业技术人员经常深入到生产第一线,积极帮助农民解决生产中遇到的各种技术问题。三是努力做好参谋服务工作,针对不同项目、季节和生产问题,及时进行调查研究,分析总结,撰写调研材料和生产技术指导意见,为领导决策提供参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