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粮食安全的全景式记录——评纪录片《端牢中国饭碗》
2022-10-10   作者:余瑶   来源:农民日报

8月29日起,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与自然资源部、水利部、农业农村部、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联合摄制的16集系列纪录片《端牢中国饭碗》在总台央视综合频道播出。该片全面解读了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全景展现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粮食及重要农产品生产取得的非凡成就。一经播出,引发热烈反响。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粮食安全置于国家安全大局中考量部署,一系列高瞻远瞩的制度安排搭建起中国特色粮食安全的“四梁八柱”。十年来,我国粮食生产连年丰收,依靠自身力量端牢了“中国饭碗”。如何总结好稳粮抓粮经验、如实呈现辉煌成就?如何讲好中国粮食故事,展现中国对全球粮食安全的重要贡献?

为了回答这些问题,纪录片《端牢中国饭碗》应运而生。这是首部系统梳理、深入调研记录我国粮食安全的纪录片。在选题设置、内容编排、镜头运用等方面,该片颇具特色,牢牢抓住了一条主线、一项原则与一个落点,把顶层政策设计与基层生动实践巧妙融合。通过一个个鲜活的故事,实现了宏大主题的个性化表达。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粮食安全的重要论述,是贯穿全片的一条鲜明主线。“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该片片名化用自习近平总书记的这句重要论述,紧扣“端牢中国饭碗”主题,各篇章围绕种子、耕地、科技等稳粮增粮力量一一展开。与以往关于粮食的纪录片不同,该片在选题上深刻诠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大食物观”,将“中国饭碗”的视角从“陆地粮仓”投向“海上粮仓”等。16个篇章既关注传统口粮生产,如《守望麦田》《稻花飘香》《金玉满仓》;又关心老百姓餐桌食材的多样性,如《耕海牧渔》《蛋奶充盈》《栽培菌菇》;还聚焦粮油结构调整优化,如《扩种大豆》《抓牢油瓶》,充分展现了中国人民向森林、向江河湖海要食物,向植物动物微生物要热量、要蛋白的智慧。正因为有一条鲜明的主线贯穿始终,虽然该片集数较多、话题广泛,但形聚神凝、结构紧凑。

风格大气恢弘、内容真实全面是全片秉承的一项基本原则。观看此片,不少观众首先会被恢弘大气的镜头、深情豪迈的旁白打动。的确,视觉影像天然具有较强感染力。据介绍,为达到最佳呈现效果,该片采用了探针运动镜头、长焦航拍、航拍延时等拍摄方式,使镜头语言别具一格。形式主要为内容服务,该片之所以能吸引观众不停“追更”,关键在于真实全面呈现了一个有趣有料的农业大国。权威的政策解读、生动的案例论证、翔实的数据支撑,让观众对我国现代农业发展成就有了全新认识。如《硕果满园》篇,开门见山点明我国水果的“咖位”——生产着全球50%的猕猴桃、60%的西瓜、70%的梨、80%的荔枝和几乎所有的杨梅。寥寥几语,就燃起了人们的自豪感与好奇心:“水果自由”到底是如何实现的?

一个个平凡普通的人物是全片故事的具体落点。成就性、经验性报道如何把故事讲得动人,着实考验制作功底。该片跟拍了农民、育种科学家、农技推广员等一系列鲜活的人物。专家讲着通俗易懂的“行话”,农民讲着接地气的“土话”,这就让政策、数据有了质感与温度,使专业的话题实现了大众化表达。纪录片并非只能平铺直叙,比如《守望麦田》篇善用悬念冲突,将河南省淇县种粮大户李文周的故事演绎得跌宕起伏。从去年遭遇罕见秋汛打算弃种,到受专家鼓励决定勉强一试,再到小麦长势追上往年,观众的心情跟随叙事节奏,仿若坐了趟“过山车”。李文周的故事背后,我们看到了河南省、山西省等受秋汛影响严重的地方,千千万万个农民、农技员的身影。他们对粮食的那份执着、不轻言放弃的精神令人敬佩。正是这些群体的耕耘奉献,筑牢了“中国饭碗”的坚实底座,确保了14亿多中国人每天到点开饭、不饿肚子。

眼下,我国秋粮陆续进入收获期,第五个中国农民丰收节也将如期而至。《端牢中国饭碗》既是给丰收节和党的二十大的一份献礼,也为中国这十年的粮食发展之路留下了一份珍贵的历史底稿。以史为据,我们将会更明白走过的路的意义,更清楚脚下将要前进的方向。

作者:余瑶

责任编辑:小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