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声》,龙岩永定最早的红色刊物
2022-09-06   作者:胡大新   来源:福建学习平台

3.jpg

图为《钟声》杂志封面

1923年秋,龙岩市永定县(今永定区)下洋镇、陈东乡、岐岭镇有一批在厦门集美学校读书的学生,在反帝反封建革命浪潮的鼓舞下,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为了更好地“揭露社会黑暗,报道群众斗争,推广革命思潮,宣传社会主义”,受龙岩奇山书社及其《读书录》杂志(第二期改为《同声》杂志)与《岩声》报的影响,不久,也在家乡自发组织了进步读书会,名曰“晨钟社”,寓意为它将如同早晨的钟声,警醒广大民众。

在此之前的1921年,邓子恢与几位进步青年,在龙岩(今龙岩市新罗区)组织创办“奇山书社”,很快就吸引了向往革命的青年知识分子和小学教员等约200人入社。他们所学习的书目主要有《共产党宣言》《新青年》《向导周刊》以及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文集等,并把读书心得油印成《读书录》,第二期改名为《同声》,于1923年9月改刊名为《岩声》,并公开出版。

《岩声》报迅速传播到邻近的永定县,并产生了广泛而积极的影响。于是,晨钟社应运而生。

晨钟社社址设在永定下洋镇中川村的犹兴学校(校址设在汤子阁)。入社者数以百计,第一批社员有41人,其中下洋镇的中川、下赤坑(下坪村)、豪士窠、科名里4个村22人,下洋村2人,太平寨村3人,古洋(陈正村)2人,霞村村有3人,长岭下(月流村)1人,洋背(双洋村)5人,上赤坑(上川村)1人,初溪1人,东洋(东联村)1人,岐岭镇中村村1人。后来又发展了多批社员,而且分布范围不断扩大。

该社由胡其文任各部委员会联席会议主席,陈正副之;胡其文任文艺部委员会主席,徐森芳副之;陈正任总务部委员会主席,胡定均(定军)副之;胡永东任调查股委员会主席,曾牧村副之;胡其文、张鸿润任文艺部编辑股委员;曾牧村、徐森芳任文艺部研究股委员;胡让芳、谢清璋、徐占标任文艺部文牍股委员;陈正、胡陶皆(即胡兆祥)任总务部会计股委员;胡定均、胡尚梧任总务部庶务股委员;胡永东、陈正、徐占元、曾牧村、胡衍群任总务部调查股委员。

晨钟社成立后,为进一步扩大政治影响、唤起民众,于同年12月创办社刊《钟声》。

该刊第一期为16开铅印本,50页,由厦门印刷厂承印,辟有论述、研究、杂谈、小说、随感录、回声等栏目,刊登了晨钟社的宣言、祝辞、约章、社员录、职员录,以及《青年应有之觉悟》《今日青年应该怎样做法》《改造吾乡谈》《乡村自治》《改良风俗刍议》《谁之责》等数十篇文章,揭露旧制度,唤醒民众起来反帝反封建,在闽西、闽南、香港、澳门以及东南亚永定青年知识分子中广为发行、流传。

《钟声》第一期出版后不久便停刊了,但是晨钟社没有解散。《钟声》作为永定县最早宣传马列主义的红色刊物,也是继《岩声》报之后闽西第二个宣传马列主义的红色刊物,对永定青年知识分子的革命思想起了重要的启蒙作用,为后来革命据点下洋公学的创办、永定第二个党支部——中共金丰支部的成立和永定暴动组成部分——金丰农民武装暴动的举行,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和组织基础。

数以百计的晨钟社社员,还有更多《钟声》的忠实读者,后来大多投身于大革命运动和土地革命战争,其中一部分人如陈正、曾牧村等,成为革命的骨干,甚至为革命献出了宝贵生命。

《钟声》杂志作为珍贵的文物,现由龙岩市永定区博物馆珍藏。

责任编辑:小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