涵江区新县镇党委政府围绕“千载郑樵志、百年古邑府、十里湘溪景、一篇外坑史”发展规划,点燃“红色引擎”,做大郑樵文化,构筑“双创”高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打造可推广、可复制的乡村振兴新模式,以优异成绩喜迎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新县,山水相映秋色无边,乡村沃野以生态与人文为笔描绘新图景。
新县镇党委政府突破惯性思维,紧密结合镇情农情,以实现高质量跨越发展为主线,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提出“千载郑樵志、百年古邑府、十里湘溪景、一篇外坑史”发展规划,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推动农业提质增效、农村文明进步、农民增收致富,打造可推广、可复制的乡村振兴新模式,以优异成绩喜迎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点燃红色引擎”
行至涵江北部山区,青山绵绵如屏,碧水潺潺如镜,原野草香扑鼻,绿意盎然的田野与村庄相映成景。戴着草帽的农民正俯身在新县千亩生态庄园里除草,连片郁郁葱葱的水稻点头微笑,丰收在即。白云村村民李国富高兴地说:“你看,这一片地荒了那么多年,年初还是杂草丛生,复耕后现在水稻长势多好啊!”
这是新县镇党委立足资源禀赋,发挥战斗堡垒作用,让党建引领点燃乡村振兴“红色引擎”,切实把党组织优势转化为推动乡村振兴产业发展优势的一个缩影。
今年以来,新县镇党委主动作为,通过党建引领、支部发力、党员带头、干群联动等方式,掀起了撂荒地整治热潮。6月,新县镇在采取出租、入股等方式,将撂荒地流转给家庭农场、农业专业合作社、社会化服务组织等新型经营主体的基础上,再次创新举措,吸引流动党员作为撂荒地复耕复种的“新兴”力量。
以“党建引领乡村振兴·联农带农合作共富”为背景,引进由20多名在外流动党员组成的联合体——福建初景投资有限公司,统筹泗洋村、白云村约66.67公顷撂荒地、荒山野岭,落地建成集农、林、药、果综合开发的现代农业和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千亩生态庄园示范项目,以实际行动践行“大粮食安全观”,发掘传承红色文化,弘扬新时代农耕文化,打造可复制、可持续的流动党员带头回乡助力乡村振兴模式。
田野,凝聚着丰收的热望;乡村,激扬着振兴的号角。全镇党员干部凝心聚力,因地制宜,谋划产业发展,组织开展“我在乡间有亩田”活动,并通过建设高标准农田,激活“金土地”,形成具有特色的现代规模农业产区,产业发展势头良好。新县村蓝莓、百香果,张洋村特色水果、优质稻,白云村土蜂蜜、由良蜜桔,仙安村蜜桃、蜜梨,大所村苗圃……党员干部带头学技术、做培训,现身说法,带动农民通过土地流转,参与种植,增加财产性收入,在家门口就业,帮助农民捧起“金饭碗”。
乡村振兴,不仅要实现“产业兴旺”,还要实现“生态宜居”。
“山青葱妩媚,水澄清缤纷。”这便是湘溪的写照。湘溪是莆田第二大河萩芦溪的支流。在习近平总书记治理木兰溪的重要理念引领下,新县镇坚持“一盘棋”发展思路,积极探索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具体路径,以湘溪全流域治理为抓手,创新项目策划生成机制,以项目带动流域综合整治,倾力打造一条18公里的“小木兰溪”景观带,将如珍珠般散落在湘溪流域的历史遗迹一一拾遗串联,形成环湘溪景观。
得益于得天独厚的湘溪水系,新县镇已举办了农民丰收节、迷你马拉松悦跑、枇杷节等活动,社会反响热烈。
做大郑樵文化
水绕青山,古邑在水一方。
沿着湘溪,可以清晰触摸到沉淀在新县发展历史的文脉:宋代史学家郑樵著述《通志》的夹漈草堂、芗林寺修史堂,元代的清乐桥,宋元原构巩溪宫,步云洞李白庙,兴化县城隍庙,石竹寺,妈祖文峰宫,外坑乡苏维埃政府旧址……这些自然、人文的历史记忆或遗迹各具特色。
新县镇党委书记陈珊说,新县素有“山中邹鲁”雅称,在保护好生态底色的同时,也要保护好历史留下的文化积淀,善于用现代语言讲好古湘溪故事。
来到位于巩溪村的夹漈草堂,探访郑樵三十年不下山著书立说的传奇人生,领略《通志》史学底蕴。草堂依山而筑,坐北朝南,三面环山,清幽绝尘。理学大儒朱熹为高度颂扬郑樵挥毫题联“鸢飞月窟地,鱼跃海中天”,如今还刻在草堂内,受到各地游客追思。草堂后山,郑樵石雕坐像树立在苍翠的松柏间,把“会通”精神静静传承,在这座城市馨香不散,启迪着一代又一代后辈,成为莆田人的乡愁记忆。
作为千年传统文化中的一块瑰宝,郑樵文化弥足珍贵,传承好弘扬好郑樵文化需要集各方之力,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高起点规划、高精度提炼、高质量落实。8月23日,新县镇召开郑樵文化促进会成立大会暨第一届会员大会。来自不同地方、不同领域的郑氏宗亲从夹漈草堂的总体规划布局、基础设施提升、郑樵文化内涵提炼、文旅产业融合等方面各抒己见。
郑樵文化也是涵江文旅产业发展中浓墨重彩的一笔。近年来,新县镇注重科学规划,已初步完成夹漈草堂国家级4A旅游景区提升规划。同时,为联结夹漈文脉与乡村底蕴,启动了16公里多的森林步道建设项目,将串联起夹漈二十四景,形成生态文明示范片特有的长跨度、高品质带状徒步休闲空间,满足人们多样化的户外游憩需求,共享林业建设绿色成果。
今年4月,新县镇发布了镇域超级IP“夹漈先生”,以张洋村作为深化农村综合改革试点,引进莆田市点横撇捺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三文渔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等,以“夹漈先生”品牌为引爆点,打通全域发展的“七经八脉”。此外,以“夹漈暖春、湘溪避暑、草堂闹秋、田螺藏东”为主题,形成四季有主题、月月有节事,实现从“节会游”向“常态游”转变,不断激活农文旅产业。
望山见水忆乡愁。昔日大山深处的小镇,如今宛若世外桃源,游人络绎不绝,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激发人才活力
乡村振兴,是一个呼唤人才也造就人才的舞台。培育壮大农村创新创业人才队伍,这样的乡村振兴之路才能越走越宽广。
新县镇通过积极构筑“双创”高地,着力探索人才引进、培养、扎根等路径,激发乡村现有人才活力,把更多城市人才引向乡村,农村创业创新蔚然成风,创业潜力和创新活力不断迸发,为乡村振兴增添新动能。
在张洋村,新县镇搭建集科技特派员工作站、人才驿站等一体的创新创业孵化实训基地。基地可容纳30个创业团队孵化创业,建立了24个农产品展示摊位的人才中心。良好的生态条件和营商环境吸引了15个创业项目进驻,开展了创业沙龙、农村电商培训、高素质农民培训等活动,培育了一批扎根乡村、服务农业、带动农业农村的创新创业带头人,打造了一批建设乡村、美丽乡村、振兴乡村的全乡村产业链项目。
引进落地的田螺山(福建)康养小镇综合开发有限公司、新福农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长青农场等企业;与省农科院果树研究所首席研究员郑少泉团队合作进行枇杷品种改良,培育枇杷产业现代农业产业园全产业链项目,现已建设水肥一体化智慧灌溉系统,种植即食玫瑰、养心菜、萝卜等,改良嫁接三月白、早雪白枇杷新品种。夹漈先生耕读农场自上线以来,得到省委党史方志办机关党委、市人大常委会机关等认领近2公顷。
不仅如此,新县镇还与莆田学院开展校地合作,携手共建莆田学院乡村振兴研究院实践基地,在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研学、乡村治理等方面深入探讨,构建共建共赢的深度合作机制,打造政产学研合作典范,切实把振兴“蓝图”变成现实“图景”。
记忆中的乡村,乡愁中的田园。新县美丽乡村建设新曲正酣,山水之间,渐成幸福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