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相关资料显示,我国每年农业领域温室气体排放量基本在8亿吨左右,占全国总量20%左右,碳排放占全国碳排放总量15%~18%,但2020年农业总碳汇约为1.57亿吨,其固碳潜力巨大。
当前我国粮食和肉蛋奶等农产品需求仍呈刚性增长态势,要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仍需要加大外源投入,但也要注重减排固碳,实现降碳和保供的协同推进,这不仅是艰巨的任务,更是一项系统性、持久性的复杂工程,需要各行各业积极参与,着重把握四个重要环节。
一是加快提档升级,挖掘农业减排固碳潜力。推动肥药实名制购买、定额制施用,加快测土配方、绿色防控、统防统治等绿色高效技术推广应用,持续推进农业绿色发展,促进畜牧业种养结合、农牧循环,提高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改善农机能源消费结构,全面落实农业机械报废更新补贴政策,调整农机购置累加补贴政策,在丘陵山区扶持推广先进适用的微型化、轻便化、多功能农机装备和技术。创新与完善农药废弃包装物、废旧农膜回收体系和处理机制,全面提升产地生态环境质量。
二是加强技术攻关,提升碳汇农业发展潜力。加强区域性碳—水—粮食—能源耦合关联与协同优化机制的研究,分区域、分类型解决农业绿色发展的控水提质增效、秸秆循环利用、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农膜污染防控等关键技术问题,探索气候变化情景下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农业减排固碳途径。注重培育优选高优-抗逆能力强的作物品种,增强作物高效生产能力。通过饲料添加剂、配方调整等优化喂养策略等,降低畜牧业温室气体排放。因地制宜采取秸秆还田、粪肥还田等方式增加土壤有机质,推广免耕、少耕等保护性耕作技术以改善土壤结构,力求在近年增加耕地土壤有机碳20亿~25亿吨,提升碳汇农业发展潜力。
三是强化数字赋能,大力推广数字农业技术。加快监测网点布局,研定农业碳排放监测标准、规范碳排放与碳汇核算标准,构建农业碳汇与碳排放天—空—地—网一体化调查监测体系,全面加强农业碳排放的数字化核算和监管。加大涉农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引导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数字化转型,构建以农业大数据平台为核心的智慧型互联网农业生态圈。
四是建立交易市场,加快农业生态价值转化。优选出温室气体减排量大、可操作性强的农业碳贸易潜在项目,重点关注农业CO_2减排碳贸易测算,探索出适合我国国情的农业碳交易方法学。逐步推动将农业纳入碳排放交易市场。按照先单项后全面、先基础后复杂、先试点后普及的原则,以县为单位,选择村集体经济组织、专业大户、合作社等规模较大、组织程度较高和市场意识强的主体,循序推进不同主体、不同产品进入碳排放交易市场。加快完善绿色信贷、债券、保险等金融支撑体系,为更多主体参与到农业碳减排中创造良好条件。推动农产品价值实现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结合,对于绿色食品认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的农产品,根据减排程度贴上不同等级的碳标,对减排程度高的农户给予补助激励,促进农业绿色发展与农民有效增收。
(作者单位:福建省农业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