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薏米种植不同于水稻,水的量很关键,多了长不上去,少了活不下来。”近日,笔者来到南平市浦城县官路乡官路村,在一片广阔的田野间,浦城县官路乡信源薏米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廖水生正细细查看着薏米的长势,这片200亩的田间种有薏米,几位工人在地里除草、上肥,现场热火朝天。
查看着薏米的长势 浦城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今年68岁的廖水生是浦城县官路乡官路村人,是一名薏米种植乡土专家。他1976年参军,退伍后经商多年,2003年开始了薏米种植的生涯。“官路祖祖辈辈都在种薏米,我们的薏米品质好,肯定有出路。”廖水生回忆说,“2003年那会儿,我们十几人试着开荒种了60亩的薏米,薏米销路很好,一年下来每人能分到3000多元。我们信心就来了,觉得薏米产业大有可为,种好了还能带动大家一起致富,就一直坚持了下来。”
在2009年6月,他带头创办了浦城县第一家薏米专业合作社——浦城县官路乡信源薏米专业合作社,用自己多年种植薏米的经验和技术,带领村民一起做强做大薏米产业。合作社到现在已经过了13个年头,社员也从原来的十几人到了现在的100多人,种植面积从原来的几十亩发展到3000多亩,是浦城规模最大的薏米专业合作社,荣获了国家级和省级示范社的荣誉。合作社为县域内多个乡镇提供种植技术支持,带动全县3000多人种植薏米,为农民增收致富开辟了“新路子”,在脱贫攻坚战期间,长期稳定帮扶建档立卡贫困户36户137人,常年吸纳贫困户务工百余人次,促进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致富。廖水生本人也荣获2014年南平市第八批优秀人才、2015年南平市劳动模范、2015年浦城县五一劳动奖章、2015年浦城县第一批优秀人才、2018年福建省第三批优秀“百人计划”人选等多项荣誉。
浦城薏米有4000多年的种植历史,是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目前,薏米产业已成为官路乡乡村振兴的特色农业的支柱产业之一,全乡种植规模近万亩。“从小就种植薏米,以前真的是刀耕火种,先将山上草木砍了用火烧成灰,再撒种子,长势参差不齐。”廖水生回忆起往事,感慨颇深。科学助力,技术赋能,如今的薏米种植已走向规模化、机械化、标准化,精制种子、精细种植是浦城薏米品质的一道保证。早在2003年,廖水生就参与了浦城薏米良种选育工作,从本土优质薏米种子中“优中选优”,培育出“浦薏6号”薏米良种,并率先开始示范种植生产,还在种植过程中挑选良种,持续提升薏米种子质量。“浦薏6号”靠着独特的口感、优越的品质帮助浦城薏米在市场中打下了响当当的名号,畅销省内外,消费者复购率极高。
“农业更是门大学问,要不断地探索才行。”廖水生是小学文凭,但他深知科技文化知识和实用技术的重要性,他积极请教省市县农业专家,不断从生产实践中探索总结浦城薏米规范化栽培的技术和经验,参与薏米种植标准化建设,让薏米的品质与安全有迹可循;面对人工收割效率低、成本高的情形,他还不远千里跑到河南,购置改装了第一台适合薏米机收的联合收割机,薏米采收效率提高了30倍以上;针对薏米种植地力持续下降及秸秆资源综合利用等难题,他积极对接省农科院,引进冬闲田栽培大球盖菇技术,薏米秸秆100%还田增肥地力,农民减少化肥施用20%以上,种植大球盖菇还为种植户额外带来亩均3600元的喜人收入。
“光我一人会种不行,要人人都会种,人人是专家,我们浦城薏米才能持续发展。”为提高农户的薏米种植加工技术水平,廖水生把合作社种植基地当成教室,办起了“农民田间学校”,开展技术咨询、现场观摩与技术培训等多种活动,把“浦薏6号”、“薏米规范化栽培”、“薏米联合收割机”及“薏米原浆酒”等薏米“五新”技术向农户们推广,每年举办2-3场现场观摩与技术培训会,累计培训薏米种植户5000多人次,还不定期针对性地开展薏米实用技术培训,帮助解决农户遇到的实际问题。社员徐华发50多岁,原先种植水稻,生活境况一般,在廖水生的带领下,他潜心钻研薏米产业,不仅通过薏米种植走上了小康道路,还琢磨起了薏米酿酒办起了酒厂,年收入逾50万元,收入颇丰。廖水生吃苦肯干的儿媳妇蒋涛英在他手把手的带领下,脚踩黄泥,头顶烈日,在薏米产业不断深耕,荣获了“南平市乡村振兴青年先锋”称号。
“很感谢党委和政府的培养,没有这么多的支持,事办不成。我会继续努力,当好带领大家前进的‘排头兵’,稳步发展,把我们浦城薏米的品牌打出去,把产业做大做强,让大家更多地获益。”廖水生说。
“浦城县大力实施人才强县战略,不断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加大投入力度,全方位优化人才服务,聚焦大米、薏米等特色产业,促进人才与产业相融合,为人才搭建广阔舞台;同时,积极发挥农村实用人才的示范带动作用,培养造就乡土专家、能人大户、致富带头人等,以人才引领加快农业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带动群众致富增收,持续助力乡村振兴。”县委人才办工作人员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