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落在漳州城区芝山南麓的市政府机关大院内,有座三层砖石结构的西式小楼,漳州人民亲切地称它为“芝山红楼”。这不仅是因为小楼的外墙由红砖砌成,更为重要的是,它是当年毛主席率领红军攻克漳州的历史见证。
20世纪30年代初的漳州,是福建省第二大城市,国民党四十九师张贞部盘踞于此,摧残闽南革命,进犯闽西苏区。为了打开局面,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主席毛泽东根据国内时局和闽粤敌我形势,提出中国工农红军一、五军团组成东路军集中兵力攻打漳州的战略方案,指出:“政治上必须直下漳(州)泉(州),方能调动敌人,求得战争,展开时局。”这一正确主张得到中共苏区中央局书记周恩来的支持和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的批准。1932年4月3日,东路军从长汀出发,随后占领龙岩,浴战天宝,攻克漳州,4月20日举行隆重的入城典礼。毛主席在红楼住了20多天,主持召开东路军师以上干部会议,指挥红军分兵占领龙溪、海澄、漳浦、南靖、长泰、平和等地,领导红军发动青年参加中央红军,发动群众筹粮筹物支援革命,亲自指导地方党组织创建红军独立团和建立工农民主政权,巩固和发展了闽南革命根据地。红楼正面和东侧的围墙上至今保留着当年红军刷写的“最贫苦工农自动起来当红军”“扩大革命战争,实行土地革命”“工农儿童组织儿童团”等革命标语。
然而,早前的革命岁月大多没有留下太多文字记录。“红楼”在哪里?也就成为新中国成立后漳州党史研究的重头戏。让我们随着历史的脚步,去揭开“红楼”那段鲜为人知的找寻故事。
史海钩沉 红楼旧址初见端倪
1949年9月19日,漳州解放,翻开了新的历史篇章。1955年,龙溪地区革命史料办公室成立,找寻当年红军攻克漳州旧址,收集漳州革命史料,便成为革命史料办公室成立伊始的主要任务。由于当年亲身经历红军攻克漳州并晓得来龙去脉的本土革命先贤大都牺牲了,而诸如罗明、邓子恢等仍在世的老领导又远在外地,给寻找、确认“红楼”旧址带来种种不便。
1956年4月29日,在时任龙溪地委副书记、行署专员陈文平的安排下,龙溪地区革命史料办公室沈铁生、陈方、吴潮水、詹国充在地委委员、监察处长黎炳光带队下,怀揣着福建省委办公厅介绍信,前往广州调查漳州地方党史。此行主访曾于1932年至1940年在漳州从事革命并担任要职的何浚。
一路颠簸,到达广州已是5月1日深夜12点。翌日一早,他们几个人就跟时任广东省委边防部副部长何浚联系。何浚见过介绍信后,热情地接待了黎炳光一行,并向省委报告,安排食宿与采访程序。当时也在广州的王德、罗明、陶铸、曾志等人欣然接见了黎炳光一行,并回顾自己当年在漳州从事革命斗争的往事。罗明回忆到当年毛主席就住在一所教会学校的校长楼。这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红楼,从此初露端倪,再次浮现在闽南人民的眼前。
一波三折 旧址确认好事多磨
回到漳州后,黎炳光等人不顾风尘仆仆,就向地委领导汇报了采访成果,特别是罗明提供的寻找毛主席率领红军攻克漳州时居住地的线索——教会学校的校长楼。地委相当重视,立即指示革命史料办公室多方努力,作进一步详细调查,早日确认革命旧址。
新中国成立前,漳州城区学校只有寥寥几家,教会学校更是屈指可数,这样一来,寻找范围就缩小了。寻源中学很快进入搜找的视野。
寻源中学前身为寻源学校,是由基督教美国归正教公会与英国长老会于1881年联合在鼓浪屿创办。1925年,寻源中学从鼓浪屿迁到漳州,新址就设在漳州市区西北角的芝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寻源中学由人民政府接管,1951年9月改办农业技术学校。追溯至当时,寻源中学已在漳州办校近30个春秋。30年沧海桑田,在茫茫人海里找个熟悉当年情况的人,无异于大海捞针。
功夫不负有心人,革命史料办公室工作人员终于寻找到一位当年红军攻克漳州时在寻源中学工作过的老职工,再通过他找到同时期的另一名教务员。这位老教员年事已高,须发花白,但头脑清晰,谈锋尚健,讲起当年红军攻克漳州时的情形,口若悬河、神情飞扬,如重上讲台,历历在目。
然而,当革命史料办公室的同志满怀信心地同农校方面交涉,在谈及原校长楼即为红军攻克漳州期间毛泽东居住旧址时,校方却一口否认。碰了壁的革命史料办公室的同志只好暂时将此事搁置,以求多方证明再来交涉。
群策群力 红楼丰碑终放光芒
1956年11月,龙岩闽西烈士纪念碑建成。时任国务院副总理、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部部长邓子恢接受龙岩邀请,参加纪念碑揭幕仪式,并到漳州等地巡视检查农村合作化工作进展情况。龙溪地委书记洪椰子、行署专员陈文平向邓子恢汇报工作之余,要求安排革命史料办公室同志前往访问,获得邓子恢同意。邓子恢回顾了红军攻克漳州前后闽南地方党组织和工农武装活动情况,特别是毛主席对闽南革命的重要指示。在谈话过程中,邓子恢肯定革命史料办公室初步确定的农校小洋楼就是当年毛主席居住过的教会校长楼,并指出,不仅毛主席在那里住过,罗明、蔡协民、曾志也住过。
远在千里之外的罗明也给龙溪地委回函,详细回顾当年毛主席率领红军攻克漳州时的居住地和小洋楼入住人员分布情况。几番书信往来,清晰勾画出当年毛主席居漳时的状况。
在地委的协调下,农校终于腾出那座小洋楼,并主动帮助革命史料办公室清理卫生、布置展馆。一草一木总关情,一物一品非等闲。本着恢复历史原貌的原则,革命史料办公室经过多方考证,初步确定当年毛主席、警卫员等人居住分布与状况。在征集革命历史文物资料过程中,广大人民群众像当年支持红军闹革命那样火一般响应号召。其中,汽车工人许留金贡献了一台当年红军表彰自己积极运送物资的留声机。
众人拾柴火焰高。1957年5月,在龙溪地委、行署的关心指导下,毛主席居住过的“芝山红楼”被辟为“闽南革命纪念馆”。1971年改名为“毛主席率领红军攻克漳州纪念馆”。“芝山红楼”先后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福建省青少年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福建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4年12月,由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发布的《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将其确定为“中国一百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一。2018年9月,被中国博物馆协会公布为国家三级博物馆。2021年6月,被中宣部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成为漳州一张闪耀的红色历史名片。
红楼承载着红军的革命精神,红楼内毛主席办公用的桌上有一盏煤油灯,人们都称它是“红楼明灯”。这盏明灯将普照龙江大地,激励着龙江儿女继承和发扬红军革命精神,拼搏进取、励精图治,为建设美好漳州奋发图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