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故事 | 林汝楠在福岭村的革命往事
2022-07-13   作者:李福生   来源:福建学习平台

6.png

图片来源:莆田侨乡时报

福建省莆田市荔城区北高镇福岭村是当年开展游击战的基点村、革命老区村,解放战争年代孕育了许多动人的革命故事。在恢复沿海基层党组织和发展游击武装力量,发动沿海群众开展“抗丁”、反对征粮等斗争中,林汝楠这位优秀的中国共产党人是绕不开的人物。

林汝楠(1914-1974),1914年生于东峤镇珠江村。15岁时,考入福建省立莆田中学(今莆田一中)。三年后又考入福建省立莆田高级师范学校。抗日战争初期,参加党的外围组织“抗日十人团”组织,接受马克思主义思想,投入抗日救亡活动,共产主义信念在他心中扎了根。

1939年秋,林汝楠考入厦门大学历史系,在大学期间,他如饥似渴地阅读革命书籍,选择了献身革命的道路,不久即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组织,秘密从事地下革命活动,“许达”是他入党后从事地下革命活动的化名,从此,他走上了一条光明的革命道路。

大学毕业后,根据党的指示,林汝楠返回家乡闹革命。1943年夏,汝楠受聘于莆田中山中学任语文教师。在莆田中山中学,他以教师身份为掩护,从事党的地下工作。在校内外宣传抗日救国道理。同年十一月,因身份暴露,为躲避国民党当局追捕,在地下党的安排下,他毅然投笔从戎,进入山区,参加抗日中共闽中游击队,直接投身于血与火的战斗。

1946年11月,白色恐怖笼罩莆田大地,沿海贫苦百姓饱受兵匪的欺凌,民众苦不堪言。已是中共闽中特委主要领导人的林汝楠奉命回到莆田,协助中共莆田地方组织负责人杨杞松整顿加强遭受敌人严重破坏的莆田沿海基层党组织,恢复党团组织工作,建立沿海游击队和革命据点,领导开展敌后武装力量。林汝楠等带领武工队到北高、东峤、忠门周围数十里内的村庄发动、组织群众,与贫苦渔民交朋友,与群众建立了可靠的鱼水关系。他经过艰苦细致的工作,团结了广大群众,开展“抗丁”、反对征粮等斗争,并建立了沿海游击队和革命据点,从而打开了工作局面,使五侯山成为党和游击队活动的一个牢固的基地。

红色基因代代相传,在林汝楠的影响下,他家男女老少共14人投入了火热的革命熔炉:其中有二弟林汝梁任莆田县工委书记,三弟林汝雄任闽中游击纵队中队长,还有二妹林汝梅等。期间,东峤珠江村、北高福岭村及周边村庄的众多进步青年在林汝楠的带领下,组成一支有100多人的闽中沿海游击队伍,以五侯山为活动据点,在沿海一带,带领共产党员和游击队员战斗在敌人后方地区,打击国民党政府的基层组织和反动武装民团,打击土豪、恶霸和土匪武装。

在解放战争中参加沿海游击队武装斗争的福岭村进步青年有:李国柱、陈亚字、林马荣、陈文清、王九东、谢文宝、陈鸣非、陈金龙、陈金友、美兰嫂、徐良等人。在那个风雨飘摇、血雨腥风、战火纷飞的岁月里,他们参加革命武装斗争;还有不少群众自发自觉地参与红色革命斗争,送信带路、提供食宿、应对敌人,掩护游击队员等。经过一段血与火的洗礼,演绎出许多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他们为莆田解放事业立下功勋,为福岭村写下光辉的一页。2008年10月,荔城区人民政府立碑授予“福岭革命老区村”的光荣称号。

在之后的岁月中,整个闽中革命斗争又蓬勃发展起来,游击队活动遍及全区各个县。1949年初,福岭村群众在地下党组织的领导下,配合沿海游击队开展“反清乡”斗争。

1949年4月7日深夜,福岭村地下革命者陈亚字、王九东、陈文清、陈鸣非等人配合游击队袭击镇公所。他们打破大门进入后,把熟睡中几位民团守兵的武装全部缴械,守兵跪地求饶。游击队一举缴得长枪5把和一批子弹。同年5月,为了配合解放军解放莆田,福岭村的地下共产党员和众多群众又开展筹粮支前工作。接应和配合人民解放军南下解放沿海地区,为莆田全境解放作出了重大贡献。

责任编辑:小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