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的宁德福安,瓜果飘香,移步皆景:从平原到山区,连片的避雨设施葡萄园,呈现“百里葡萄海、万民致富园”的壮美景象;西部畲乡的万亩穆阳水蜜桃,鲜嫩多汁的果实缀满枝头,馨香四溢;清流潺潺的溪塔葡萄沟,一串串青绿色的嫩果,晶莹剔透、沿溪展布,吸引众多游客在这里戏水消夏……
桃花盛开时节游人如织
乡村要振兴,产业是基础。近年来,福安市委、市政府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按照宁德市委、市政府乡村振兴战略“8+1”特色产业发展要求,强化产业引领,全力构建以茶叶、葡萄为主的“2+N”特色农业产业体系,在为乡村振兴提供产业支撑的同时,以基层党建为抓手,大力整治农村人居环境,充分发掘地方特色文化资源,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绘就了一幅幅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乡村画卷,为走出一条具有闽东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闯出“福安路径”。
做强特色产业 催生乡村活力
眼下,正值葡萄管护的关键时期,在福安市赛岐镇象环村的葡萄园里,挂满枝头的一串串葡萄果实,在专用套袋的呵护下,又将迎来甜蜜的丰收季。
自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成功引种巨峰葡萄以来,福安葡萄产业从广袤的平原地带,到偏远山区的乡村田野,星星之火形成了燎原之势。目前,福安市拥有葡萄种植面积8万多亩、总产量近10万吨,全产业链产值达25亿元。17个乡镇、257个行政村、13万多人从事葡萄种植和营销。小小葡萄果,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强有力的产业支撑,也成就了“南国葡萄之乡”“中国特色巨峰葡萄之乡”的佳话。
福安葡萄物流中心
近年来,福安市围绕“特色农业、绿色产品、富裕农民、优化生态”目标,着力构建“一村一品、一乡一特色”的农业产业发展格局,形成了赛江沿岸万亩设施葡萄产业园、松罗千亩高优晚熟葡萄产业园、磻溪两岸岳秀脐橙产业带、西部地区万亩穆阳水蜜桃种植基地等特色农业发展布局。在致力做强做优做大茶叶和葡萄产业的同时,水蜜桃、脐橙、绿竹笋、油茶等多元化发展的“2+N”特色农业产业体系初步构建,桃花节、葡萄节、开茶节、杨梅节、脐橙节、红糖节、芙蓉李节等农事节庆活动,你方唱罢我登场,让广大乡村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为做大做强特色农业产业,福安市大力实施农产品种植与加工的标准化战略,制定实施《地理标志产品坦洋工夫》国家标准、《巨峰葡萄标准综合体》等地方标准,以及《绿茶(A级绿色食品)综合标准》等10多项企业标准,创建优质农产品标准化示范基地56个,还着力补齐加工、储运、营销、体验等短板,大力发展茶饮料、茶食品、葡萄酵素、葡萄籽油、葡萄果醋等下游产品,全方位培育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目前,已拥有中国驰名商标2件、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4件、中国地理标志证明商标8件,认证“三品一标”农产品75个,农业企业注册商标品牌2503个。
同时,现代物流让福安的特色农产品如虎添翼,销售半径不断扩展。目前,福安市已建立3个乡镇级、8个村级葡萄专业交易市场,拥有23个标准化分级分拣包装点,葡萄包装能力达到每天12万箱,形成了“村物流点收集+乡镇汇总+干线物流+城市落地配送”福安鲜果物流模式,实现省内当日达、周边省份次日达,让葡萄、水蜜桃、脐橙等鲜果从“枝头”直抵“舌头”。
文旅融合发展 增添乡村魅力
福安是全国最大的畲族聚居地,现有畲族人口7.6万人,这里的畲族同胞至今不但保留着讲畲语、盘畲歌、吃乌饭、包菅粽、舂糍粑、制馒斋等习俗,而且在婚俗、服饰、武术、茶艺、歌舞等方面都有着独特的传承。
闽东柏柱洋红色文化旅游周启动现场
农历“三月三”是畲族重要的传统节日,此时正值福安西部畲区万亩桃花盛开时节,一年一度的桃花节畲歌会,吸引了数十万各地游客慕名到此观赏桃花、聆听畲歌、品尝美食,“桃”醉在浓郁的畲家风情之中。
170多年前,地处白云山麓的坦洋村成功创制“坦洋工夫”红茶而声名远播,如今的村子依旧茶香飘溢,保存完好的古民居、古茶坊、古炮楼、古廊桥等历史遗迹,仿佛诉说着曾经的辉煌和厚重的茶文化积淀,尤其是村口茶山上“喝了坦洋工夫茶,人走情常在”红色大字,格外醒目而亲切,更让这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充满了独特魅力。
福安的廉村,是福建省第一个进士薛令之的故里,也是唯一由皇帝敕封以“廉”字命名的村庄。这里古韵悠悠且紧邻溪北洋新区,便利的交通条件、优美的生态环境,吸引众多游客前来访古探秘、休闲游乐。
福安的柏柱洋作为闽东革命首府,是一片浸润着闽东革命传统的红土地,这里丰富的革命遗址遗存、红色人文景观与明清时期的连片古民居、田园牧歌式的乡村风光相交融。如今,这里以红色旅游为主题,以绿色生态为基础,以历史文化遗存为亮点,乡村旅游的“乘数效应”渐显,成为全省7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一。
……
诗意栖居福山福水,孕育文化多姿多彩。在历史的长河中,勤劳聪慧的福安人民,让畲文化、茶文化、古文化、廉文化、红土地文化和福文化在此汇聚、融合,锻造了一张张亮丽的文化名片,为发展乡村旅游、助力乡村振兴注入了独特的魅力元素。
游客在溪塔葡萄沟戏水消夏
近年来,福安市委、市政府着力打造“三月三”畲族文化、“坦洋工夫”茶文化、柏柱洋红色文化等三大地方特色文化品牌。同时,投入巨资实施穆阳、廉村、南岩、坦洋、楼下、棠溪、棕树山等古镇、古村的修复建设,将乡村旅游点沿溪沿路串点成线、扩线成面,在促进产业链条延伸、文化创意、旅游观光等深度融合上做足文章,着力打造“美丽福安、全域旅游”新格局,形成了生态休闲游、畲族风情游、红色经典游、文化探险游等多条特色乡村游线路,为乡村振兴注入生机与活力。
基层党建赋能 汇聚振兴合力
乡村要走振兴路,关键要有好支部。近年来,福安市委、市政府牢固树立抓党建就是抓发展、抓发展必须抓党建的工作理念,积极寻求党建工作与乡村振兴的结合点,从选好配强村主干、选派乡村振兴指导员和驻村第一书记、整顿软弱涣散村支部、建立党建联盟等入手,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带领群众、推动经济发展的战斗堡垒作用,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实施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穆阳镇苏堤村是一个远近闻名的线面专业村。近年来,积极探索资本变股金、资源变资产、农民变股东的“三变创新”路径,以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模式,先后成立“好穆阳线面”“恒盛线面”“苏堤线面”“兴旺达线面”等16家线面专业合作社,采取“党支部+合作社+农户”和“企业+能人+农户”股份合作经营模式。目前,参与线面生产的农户有900多户,占全村总户数的三分之二,每年实现产值近亿元。
松罗乡金山村地处偏远山区,曾经是养猪专业村,村容村貌和环境状况堪忧。近年来,该村以开展畜禽养殖污染专项治理为契机,实现了产业转型,走上了生态旅游的发展新路子。该村按照“党建引领、乡贤助力”的发展思路,采取“党支部+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短时间内实现了全民入股,成功筹资2000余万元,充分发挥金山大峡谷的自然生态优势,建设玻璃天桥、百米悬崖玻璃栈道、玻璃滑道、高空秋千、丛林穿越等特色旅游项目,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游玩。
穆云畲族乡中岙村是一个纯畲族村,以前产业发展滞后、村集体经济薄弱、支部号召力不强。近年来,乡党委以引导该村青年加入党员队伍,解决党员年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等问题为突破口,同时注重激活村里“红色细胞”队伍的造血功能,由村党支部牵头组织村民参加水蜜桃、茶叶种植技术培训,并通过党员带头作用,对低产茶园进行新品种茶叶的更新改植,群众发展生产的积极性空前高涨,该村终于甩掉了“空壳村”和“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的帽子。
值得一提的是,穆云畲族乡紧扣“一村一策”要求,以产业薄弱村为中心,按照“地域相近、产业相似、组织牵头”的原则,在全乡范围内成立网络化“产业党建联盟”,以“抓两头带中间”的建设思路,壮大以水蜜桃、茶叶为主的“2+N+旅游”产业体系。同时,通过村支部领办合作社的新模式,以每亩100元至200元的金额流转抛荒地,大力发展茶叶、柑橘、猕猴桃等种植业,以“订单农业”“认养合作”等方式带动村财增收、村民致富,实现了乡村振兴战略的整体稳步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