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丨典型案例(77)林镇峰:农科学子的生态情怀
2022-07-05   作者:胡光华   来源:中国福建三农网

人物简介:

林镇峰,1976年生,平和县鑫华源家庭农场场长,先后获得漳州市劳动模范、漳州市优秀农村实用人才、2021年度福建省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等多项荣誉。

77.林镇峰:农科学子的生态情怀94.png

在平和县安厚镇龙头村的一片茂密果园里,林镇峰挽起裤脚,带着几名工人正在挥汗如雨地忙碌着。“要控制果树的高度,像这种过高的枝条要剪掉,侧面的枝条要留着,这样产量更高。”林镇峰一边娴熟地给青枣树修剪枝条,一边深入浅出地给工人讲解示范。

谁能想到这样一位“工头”模样的农场主,竟然是位2002年毕业的大学本科生。2004年,林镇峰从福州回到老家平和县安厚镇“务农”,从此再也没有离开过。

“逆行”回乡,大学生当农民

在当今中国社会,大部分农村的人都往城市里挤,林镇峰却反其道而行之。2004年春天,毕业于福建农林大学农业环保专业的林镇峰,在工作两年后,竟然从城里回到农村。

面对林镇峰这样茕茕孑立的“逆行”者,刚开始很多人不理解。“我出生在农村,又是在农林大学里读书,虽然毕业后在城市里工作了,但是总觉得心似浮萍,没能学以致用。”林镇峰一心想把大学里学到的知识带回农村里去。

77.林镇峰:农科学子的生态情怀481.png

回乡后的林镇峰用借来的15万元在安厚镇龙头村流转23亩地。“用自己所学的知识为家乡作贡献,发展现代高优农业。”这是他回乡创办农场的初心。在大学老师的帮助下,他从台湾引进脆蜜枣种植,这也是平和县最先引进的脆蜜枣品种。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刚开始创业的前三年因经验不足、天气恶劣等原因接连亏损,现实给了他当头一棒。面对质疑声,林镇峰一边总结经验教训,一边咬牙继续坚持。2007年,果园终于“涅槃重生”,那年产量也上来了,销售渠道也打通了。

“四个坚持”,做好生态农业

在林镇峰的农场,几乎清一色的标准大棚,果树下青草丛生,果树顶上的钢丝网爬满百香果藤,这是林镇峰多年来的种植“标配”。

“发展生态农业不能走靠天吃饭的老路,必须充分应用科学技术和现代设施。”林镇峰介绍说,大棚栽培可以通过防虫网等有效隔离虫害,控温调湿,减少农药防治,减少自然天气对农业的影响。

“果园生草有利于保持土壤生态环境。”林镇峰根据果树生长时节,会安排工人定期割草还田作肥。农业环保专业出身的林镇峰深知农业生态对农产品品质的重要性,因此给自己的农场定下了四个坚持的“铁律”:坚持少用化肥多用有机肥,坚持少用农药或是用低毒低残留的农药,坚持不用化学除草剂,坚持定期集中处理农业污染物(如农用膜、农药袋子或是农药瓶子等)。

在四个“坚持”之下,林镇峰的农场种出的水果不仅产量高,而且品质好,深受市场欢迎。

经过18年的艰辛创业,林镇峰的种植规模越来越大,当初的小规模种植园如今变成了160多亩的现代化农业种植园——平和县鑫华源家庭农场,其中设施温室大棚面积有130多亩,主要种植青枣、芭乐和百香果,2021年总收入达到300多万元。

由于农场长期以来对农业生态坚持不懈的追求,2017年被确定为“平和县生态果园示范基地”,2020年6月被评为漳州市十佳家庭农场,同年农场又被确定为漳州市农村青年致富“种子工程”建设示范基地,2021年1月被评为福建省百佳示范家庭农场。

心中有光,助力脱贫攻坚

 林其海是平和县安厚镇龙头村曾经建档立卡贫困户,这几年在农场打工,不仅每年能有3万多的稳定收入,而且离家近,还能照应家里。谈起这几年的变化,林其海最想感激的人就是林镇峰。

脚下踩泥,心中有光。林镇峰在农场蓬勃发展之时,不忘积极参与当地政府的脱贫攻坚扶贫事业。从2016年开始,农场响应党委、政府的号召,采取“村+农场+贫困户”的模式,参与精准扶贫工作,与龙头村、三马村、东川村、三龙村等4个贫困村建立帮扶合作,每年可带动4个贫困村集体增收共5.2万元。与此同时,还带动农场挂钩帮扶的13个贫困户增收。

77.林镇峰:农科学子的生态情怀1569.png

几年的扶贫经历,让林镇峰深刻认识到扶贫先扶智的必要性。自2018年开始,农场在当地小学设立“鑫华源农场奖教奖学基金”,鼓励山区的孩子通过努力学习,实现人生价值。

2020年9月28日,对林镇峰来说是个终身难忘的激动日子。这一天,他以平和县贫困村致富带头人的身份,参加了“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福建新闻发布会,声情并茂地讲述了自己的帮扶故事。

“我要继续用自己所学的知识为家乡作贡献,发展现代高优农业,走生态农业发展道路。”面对着接踵而来的财富和荣誉,林镇峰始终没有忘记初心,依然保持着一颗谦逊的心。

责任编辑:何菁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