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改20年,不负青山不负人
2022-06-28   作者:张辉 郑璜   来源:福建日报

这是一场“从山下转向山上”的改革,被誉为“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中国农村的又一次伟大革命”。

这是一场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推动、始终牵挂,福建干群久久为功、接力奋斗的改革,20年间,不断破题,持续深化。

去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来闽考察时指出,要坚持正确改革方向,尊重群众首创精神,积极稳妥推进集体林权制度创新,探索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力争实现新的突破。

开启了全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先声的福建,正推动林改再出发。

“何时铁树又开花,林地回到家”

迁居城关多年,73岁的李永兴仍时不时回捷文村走走。梁野山上新开辟的森林步道,是他最爱的去处。“要不是林改,这山怕是早被‘剃了光头’。”

1999年,李永兴回到老家武平县万安乡(今万安镇)捷文村当村支书。当时,集体山林权属不清、机制不活、分配不合理,村里面临“乱砍滥伐难制止、林火扑救难动员、林业产业难发展、造林育林难投入、望着青山难收益”的“五难”困境。靠山吃山,却越吃越穷。

“要是群众自己有山,就像爱护自己的菜园子,谁还敢乱砍?”李永兴朴素的想法,道出林农的心声,“千年铁树开了花,田地回了家;何时铁树又开花,林地何时回到家?”

200多公里之外的永安市洪田镇洪田村,早在1998年三明市开展的集体林经营体制改革探索中,便进行了一场变革——均山到户,鼓励联营,由此成为“中国林改小岗村”。

2000年,原国家林业局组织换发全国统一样式的林权证。次年,武平被确定为全省换证试点之一。2001年7月,捷文村成为武平林改试点村。

“山要平均分,山要群众自己分”,按照县委、县政府工作队提出的思路,村里很快拿出了方案:林地所有权仍归集体所有,林地使用权、林木所有权、林木使用权归林农;户户都要分,期限50年;按山林肥瘦程度分四个等级,搭配着分。

2001年12月30日,村民李桂林领到了第一本新式林权证。

“过去造林,树活不活听天由命;现在大家把山当田耕,把树当菜种,舍得挖大坑、下基肥咯!”李桂林说,林改后,捷文村再也没有发生过一起盗伐和火烧山事件。

捷文村,由此成为“全国林改策源地”。

改革由点及面,不同的声音随之而来:山分下去了,林子会不会一夜被砍光?没有上头文件支持,发的证算不算数?

2002年6月,时任福建省省长习近平来到武平调研时,一锤定音:“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要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那样从山下转向山上。”“林改的方向是对的,关键是要脚踏实地向前推进,让老百姓真正受益。”

甩掉了“没有上级支持”的帽子,林改的势头,如雨后春笋般,在闽西、在福建莽莽山林间迸发。

2003年4月,福建在全国率先开展了以“明晰所有权、放活经营权、落实处置权、确保收益权”为主要内容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3年后,全省基本完成明晰产权主体改革。2008年,全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全面启动,福建的经验做法被全面吸纳。

“发现新矛盾、研究新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始终牵挂着福建林改。

《闽山闽水物华新——习近平福建足迹》一书记录了一个细节:时任省林业厅厅长黄建兴出差时,专程拜访了已调任浙江的习近平。他关于林改的一番话,让黄建兴受益匪浅:“确权到户后,要注意发现新矛盾、研究新问题。”

他极具前瞻性地提出了三个问题——钱从哪里来?树要怎么砍?单家独户怎么办?直指林改如何深入推进。

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批示,充分肯定福建林改取得的成绩,要求继续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更好实现生态美、百姓富的有机统一。

2018年,捷文村群众收到有关方面转达的习近平总书记的勉励:“希望大家继续埋头苦干,保护好绿水青山,发展好林下经济、乡村旅游,把村庄建设得更加美丽,让日子越过越红火。”

20年来,福建省委省政府先后下发9份推进林改的综合性政策文件,始终没有偏离那三个问题:

——钱从哪里来?

青山变金山。2004年,在全国率先开展林权抵押贷款,2006年又率先开展林业小额贴息贷款试点工作。2019年,总结推广“闽林通”系列普惠林业金融产品,至目前累计发放贷款超百亿元。

此外,福建还构建起了资产评估、森林保险、林权监管、快速处置、收储兜底“五位一体”的风险防控体系,累计成立林权收储机构50家,担保金额近20亿元。

——树要怎么砍?

为落实林木处置权和收益权,不断推进林木采伐管理制度改革,放宽采伐年龄、面积等限制,简化采伐审批程序。

去年,三明市告知承诺制林木采伐管理办法出台。小面积的采伐,林农不用再提交专业性较强的伐区调查设计材料,只需凭借林权证明,签署采伐承诺书,即可申办采伐许可证。

——单家独户怎么办?

分山到户后,林权分散化,经营碎片化。联合是出路。

推进林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鼓励林权适度流转,引导林农合作组建林业专业合作社、家庭林场、股份林场等新型林业经营主体。全省累计培育近万家新型林业经营主体,经营面积近1600万亩。

联合经营中,沙县首创“股权共有、经营共管、资本共盈、收益共享”的“四共一体”合作模式,在此基础上又推出“林票”,将村民在联营山场中的股权价值量化。

顺昌县则通过“森林生态银行”,以股份合作、租赁、托管等方式,将分散零碎的林业资源规模化、集约化整合,由国有林场实行专业化运营增值。

“社会得绿,林农得利”

钟亮生因林改下岗,又因林改走上创业路。

2001年,干了几年护林员的钟亮生失业了,转而开办养蜂场。“林改后,林子长好了,蜜源更丰富了,以前一箱蜂只能产七八斤蜂蜜,现在20斤不成问题。”他发起成立的养蜂合作社,去年产蜜135吨,收益1000多万元。

林改牵两头,一头是社会,要绿;一头是林农,要利。

为了社会得绿,福建逐“绿”前行:2001年,启动实施生态公益林保护建设工程;2012年,开展重点生态区位区划工作;2016年,严禁天然林商业性采伐;2021年,全面推行林长制;建成各类自然保护地358处,武夷山国家公园成为全国首批正式设立的5个国家公园之一……

林农采伐受限,靠山不能吃山了。为破解生态保护与林农增收矛盾,福建在生态补偿上下功夫的同时,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更多路径。

卖林下产品。

更多林农探索出林药、林菌、林花、林蜂等多种林下经济模式,全省林下经济面积超过3000万亩,去年产值达736亿元。

卖风景。

以实施“百城千村”“百园千道”“百区千带”等三个百千生态产品共享工程,森林康养小镇、康养基地、森林步道等森林旅游产品建设为抓手,拓展“生态+”“旅游+”等模式。去年全省森林旅游产业总产值达881.1亿元。

卖空气。

林业碳汇交易,让卖木头的林农变身“卖碳翁”。多年来,不断创新碳汇产品与交易形态。到目前,全省林业碳汇累计成交350.8万吨,成交额5168.8万元。

20年间,全省累计植树造林3949万亩,森林覆盖率提高到66.8%,净增6.28个百分点;森林蓄积量从3.65亿立方米提高到7.29亿立方米。

20年间,全省林业产业总产值从635.9亿元增长到7021亿元。2021年全省56个集体林业重点县中,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9万元,其中涉林收入占比达26.1%。

近日,省委常委会审议通过了《关于持续推进林业改革发展的意见》。

“我们将持续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接续实施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提出的林业八大工程。”省林业局局长王智桢说,福建将继续高起点深化林业改革,高标准提升森林质量,高要求强化生态保护,高效益发展富民林业,高品位弘扬生态文化,高水平建设智慧林业,高层次推进闽台融合,让绿水青山永远成为福建的骄傲。

责任编辑:小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