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片
陈文南,1977年9月出生,福州市福清市一都镇善山村人。2014年,在外创业的他回乡开办家庭农场,规模化种植枇杷、橄榄150多亩,成为全村最大的种植户。2019年6月当选为村支书兼村主任。
福清市一都镇善山村,蒙蒙阴雨挡不住前来收购枇杷的客商的热情。村道两旁,农户家门口,一筐筐、一篮篮金黄色的枇杷堆得老高,一排排白色的塑料筐堆积如山,前来收购的工具车、农用车停满了道路两旁。
在枇杷种植大户陈朝茂家中,大厅摆满了10多筐枇杷,4名村民正坐在筐前分拣枇杷,为一粒粒枇杷穿上网状“外衣”,“梳妆打扮”一番,然后装箱打包,搬运上车。
“这是‘白早中3号’,1公斤要卖到60元,多亏了陈书记引导我们引进新品种。”48岁的陈朝茂向介绍道。
陈朝茂口中的陈书记叫陈文南,是善山村党支部书记。2019年6月上任以来,他就思考着,如何改良枇杷品种,让“枇杷村”村民收入更上一层楼。
陈文南(左)向村民陈朝茂了解枇杷销售情况。 张铁国 摄
改良品种
让“致富果”成“振兴果”
善山村是典型的山区村。革命战争年代,中共闽中游击队红军第一支队在陶铸、黄孝敏、陈金来等人领导下,60多名红军战士进驻善山,依托大山,在村里和周边地区开辟革命根据地。村民们积极参加游击队,配合我军主力部队战斗,为福州解放立下了汗马功劳。
一代代老区村人不囿于山区环境,一任任村两委“靠山吃山”,吹起了振兴乡村的号角。经过多年摸索,在省市农业部门的技术支持下,枇杷种植成为村里的主导产业,2011年,农业部批准该村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枇杷标准化生产基地,生产的枇杷被省政府评为“名优农产品”。2021年,全村种植枇杷3000吨,今年达到5000吨。2021年以来,实现总产值上亿元。
“村里拥有山地面积3.1万亩,其中,枇杷种植面积1.2万亩,占全镇的五分之一,主要有早熟和晚熟两大品种。”陈文南介绍,上任后,面对两个品种之间10多天的“时间差”,与省市农业部门对接实践后,他决定改良品种,引进嫁接中熟果300亩,让枇杷品种更能满足市场的需求,进一步增加了村民收入,让“脱贫果”成为“振兴果”。
拓展销路
让枇杷“出山进城”
品种引进来,销路拓展开。2020年以来,陈文南带领善山村村民开发电商,强化“枇杷+互联网”模式,探索建立枇杷产、销、运的云端销售机制,在各个平台上尝试线上销售模式,并登上了中央电视台农业农村频道,善山枇杷一时声名鹊起。
在善山村的带动下,周边村民种植枇杷热情高涨,一都镇成了远近闻名的“枇杷镇”。今年4月25日,由市农业农村局、福清市政府主办,福州日报社等单位共同协办的第五届福州(福清)枇杷文化节,在善山村万亩枇杷园“云”上开幕,福州日报视频号等多平台直播近2小时,30多万人次观看,活动围绕“福农优品、宝贝出山、福果进城”,助力一都枇杷“出山进城”。
在加大枇杷种植的同时,陈文南还发动村民改良橄榄品种,扩大橄榄种植规模,引进“灵峰”“梅香2号”等平价橄榄,目前种植面积达到500亩,实现了枇杷和橄榄“两条腿走路”,提高了农户收入。
收入增加了,陈文南更加注重村里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村民生产生活条件——完善村道建设、建设生命公园和高标准农田、改善河道护坡和小流域整治,建立万亩枇杷生态园等。如今,善山村群众生活越来越便利,幸福指数越来越高。
以善山为首,一都镇成为远近闻名的“枇杷之乡”,并建成了全国最大的枇杷种植示范园、福建首个大棚枇杷示范园。一都镇领导表示,下一步,镇里还将扩大枇杷新品种种植面积,调整枇杷种植结构,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创新产销模式,延伸精深加工产业链,助力农业提质增效、农民增收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