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新闻·福建三农网福州讯( 赵建宏 谢建斌)10月16日,是第36个世界粮食日,也是我国第26个全国爱粮节粮宣传周。福建省粮食局、福建省气象局等部门和福建农林大学食品科学学院围绕“气候在变化,粮食和农业也在变化”和“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促进粮食减损增效”两大主题,在福建农林大学校园举办爱粮节粮进校园活动。
“民以食为天”,粮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物资。1972年,由于连续两年气候异常造成的世界性粮食欠收,出现了世界性粮食危机。联合国粮农组织第20届大会决定从1981年起,把每年的10月16日定为“世界粮食日”以期唤起全世界对发展粮食和农业生产的高度重视。党中央和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节约粮食和食物资源,早在1991年就决定,将每年的10月16日“世界粮食日”所在周定为“全国爱粮节粮宣传周”。 当前,全球气候正在发生深刻变化,高温热浪频繁发生;强降水(暴雨)频率增加;冰雪量显著减少,冰川退缩加速;海平面加速上升。气候变化导致自然灾害和环境问题日益增多,给粮食和农业领域带来诸多不利影响。同时,人口的持续稳定增长将导致粮食需求呈刚性增长态势,需要我们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从粮食生产、收获、储藏、加工、包装、运输、消费等各个环节入手,推动构建能够适应气候变化不利影响、稳定的、可持续发展的粮食供应保障系统,促进粮食减损增效,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近年来,我国通过采取多种措施不断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粮食生产连年丰收。但由于农户储粮条件落后、企业储运系统薄弱、粮食过度加工等因素造成粮食粮食产后损失十分严重,每年造成的粮食损失至少在700亿斤以上,特别是餐桌浪费现象更是触目惊心,有关方面估算每年餐桌浪费食物价值达2000亿元,其中全国各类学校、单位规模以上集体食堂每年至少倒掉了可养活3000万人一年的食物,已成为保障粮食安全中不容忽视的不利因素,爱粮节粮是保障粮食安全的战略选择。
福建是全国继广东、浙江之后的第三大的粮食主销区,粮食自给率只有36%左右,人均粮食缺口列全国第一,保障全省粮食安全的任务十分繁重。解决福建粮食问题,一靠增产,二靠调入,三靠节粮。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农业和粮食生产,采取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措施,稳定和发展粮食生产,实施储备订单粮食收购直接补贴等政策促进粮农增产增收,实施“粮安工程”,落实新增粮食储备规模,加强粮食仓储和现代粮食物流设施建设,推进农村储粮罐设施建设,减少储粮损失,为保障全省粮食安全打下坚实基础。
爱粮节粮宣传周期间,地方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会同农业、气象、科技等部门同步开展粮食减损增效进学校、进农村、进家庭、进食堂等活动,组织机关工作人员、农业科技专家、气象专家等走村入户、深入田间地头,宣传国家粮食生产、收购政策,讲解粮食种植、收获、储藏科技知识以及节粮减损知识;通过主题讲座宣传讲解粮食安全形势、粮食供给状况、气候变化对粮食安全的影响等科普知识,在全社会大力倡导居安思危、惜粮如金、节粮成习的良好风尚。”
活动现场,宣传单位通过发放宣传册、设立宣传展板、展示原粮和粮油精品、现场检测粮油质量、接受咨询等形式,向师生和群众讲解节约粮食的重要意义,宣传稻米、油脂、小麦等的营养与健康常识。学生们踊跃参与“微信宣传点赞”、“五谷拼图”、“诵读爱粮节粮诗句”、“你问我答”等互动活动,气氛热烈活泼。学生们表示通过这个主题活动,加深了粮食安全形势和爱粮节粮健康消费等相关知识的认识,“爱粮节粮”是中国的传统美德,要从我做起,厉行节约,共同营造爱粮节粮的社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