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平建瓯市迪口镇:开启“稻蛙共生”立体生态种养新模式
2022-04-29   作者:郑锦兰   来源:东南网

试验田里机器轰鸣、人头攒动,旋耕机深耕翻土、农民们躬身劳作,青青绿绿的秧苗在农民手中流水作业,从育秧田“搬”到水田里安家落户,南平市建瓯市迪口镇霞庄村田间一派繁忙的景象。先插秧再下蛙,“稻蛙共生”的生态种养模式也将成为强村富民的新产业。

保粮增产 再生稻功劳真不小

在我们的印象里,只有韮菜能一茬接一茬地长,却很少听说水稻也能如此。“这边的田是我们从农民手上流转过来的,有32亩。在村委会的帮助下,我们这片田现在是稻蛙立体养殖试验田。因为现在人员工资很高,村委会推荐我们种这种再生稻来种,这个品种一种两收,亩产大概在1500斤左右,比种单季稻多5成收入。”霞庄村村民叶杨宝说道。

再生稻是禾本科稻属植物,即种一茬收获两次的水稻,头季水稻收割后,利用稻桩重新发苗、长穗,再收一季;再生稻的稻米品质好,谷粒充实、光泽度好、腹白小,其品质及食味均比头季稻好;栽培再生稻还是一项有效的减灾技术。水稻灾后利用成活的腋芽蓄养再生稻,可以降低灾害的程度,是一项减灾的有效技术途径。

仓廪实,天下安。保障粮食安全是一个永恒的课题,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在任何时候都是真理。“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地理条件始终是迪口镇粮食产能的硬伤,为了保障粮食安全,迪口镇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辖区农田高效利用问题。从2022年2月份开始,霞庄村就积极动员部分村民将今年流转的土地用于再生稻的种植,引进“泸优明占”再生稻品种,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村。

生态种养 “稻蛙共生”助农增收有高招

青蛙吃害虫,本就是水稻益友。稻蛙共生的模式,既能在有机稻的种植上保证品质,又能将生态蛙的收益最大化,在循环生态农业发展、保障农民收入、促进乡村产业振兴、保障粮食安全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稻蛙共生的生产方式对农业投入品有着严苛的要求,一旦施用化肥或喷洒农药,稻田中的田蛙便难以生存。稻蛙共生的生态种养模式,构建了“蛙吃虫、稻遮荫”相互供给的生态系统,真正实现了全过程不施化肥、不打农药。因此,稻田养蛙的传统模式与现代农业的绿色理念不谋而合,在保护生态的同时又让农民能获利、多得利,保护和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丰富农民增收路径。

藏粮于技 科技兴农有保障

解决吃饭问题,根本出路在科技。无论是再生稻的选择,还是“稻蛙共生”立体生态种养模式的试验,亦或是高标准农田建设,科技力量已然成为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生态增益的风向标。用科技利器加快推进现代化农业发展,迪口镇将“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与科技应用紧密结合,充分利用迪口镇科特派力量,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把最新、最实用的农业科技成果分享给农户,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让农业科技在提升亩产、保护生态、提升效益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在众多稻田综合利用模式中,稻蛙生态共生模式投入小、产出大,同时还有养殖周期短,资金回笼快的明显优势。等到5月中旬左右,蛙苗就可以投放,到10月份稻子二茬收割时,稻田蛙也跟着上市。按再生稻亩产1200斤、生态蛙亩产1500斤测算,亩产值在2万元左右,能带动农户年均增收2万余元。

“如果这片田能达到预期收益,那我们村里的农民就不用外出务工,更多青壮年返乡创业也有出路,我们就可以把人留在家乡!那我们村就能越来越好了!”霞庄村党支部书记冯理荣满怀信心。

责任编辑:何菁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