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宁德市柘荣县东源乡积极壮大产业发展,因地制宜打造地方特色产业,夯实产业发展根基;加强人才队伍建设,重视人才培育,激活乡村建设“人才引擎”;强化卫生整治,全面改善人居环境,加强美丽乡村建设,为老百姓带去了乡村振兴的“兴”歌。
融合发展产业兴
“农闲时到基地里采摘、包装菊花,一天能赚200元,能增加不错的收入。”东源乡宝聚洋村村民魏陈福高兴地说。
宝聚洋村原本产业结构单一,2019年后开始调整种植业产业结构,种植各类花卉。如今,依托百亩菊花种植基地,该村大力发展“花海经济”“采摘经济”,开发农林观光、农事体验、赏花采摘、生态休闲游,拓展菊花深加工产业,提升产品附加值,成功将“风景”变成“产值”,“美丽”变成“生产力”,2021年,村民人均纯收入达1.7万元。
宝聚洋村是东源乡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产业的缩影。近年来,东源乡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力促产业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绸岭村引进益智源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等农业企业,种植黄精、三叶青、桔梗等药材,大力发展仿野生灵芝种植特色产业,年产值超200万元;山岭村引进金锄种植专业合作社,采用原生态仿野生种植方法培育覆盆子,同时成立仙山果源家庭农场,培育种植桃花50余亩,推进生态美景与产业“钱”景互融共促;西宅村果丽珍家庭农场种植杨梅百亩,通过省级无公害食品认证,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品牌化、绿色化优势凸显……
农文旅融合发展,激活乡村振兴活力。东源乡还聚焦生态旅游,将鸳鸯草场打造为集山水观光、康养度假、乡村休闲为一体的一流生态康养旅游品牌,构建“民宿+”多元产业链,并依托鸳鸯草场、青岚湖国家级水利风景区旅游资源,打造东源至鸳鸯头文旅路线,充分挖掘红色资源,将发展红色文化产业与农业产业结构紧密结合,建成完店村百亩玫瑰花基地,每年可采收280万支玫瑰,打造上泥村硒锌药材产业,建设硒锌茶园40亩,有效推动产业深度融合发展。
全面打造“领头雁”
为增加村党支部书记队伍的“源头活水”,东源乡通过“内培”与“回引”,开辟能人回归“绿色通道”,让有资金、有项目、有威信和组织能力强的在外能人回村任职。东源乡山场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林文明就是其中之一。
林文明早年在外做餐饮生意,2015年,因为老支书一句“村里需要年轻人接力”,毅然回村扛起建设家乡的重担,先后担任过山场村村委会主任、副主任、党支部书记。近年来,在东源乡党委政府的规划下,山场村依据革命老区村的特点,整合优势资源,发展红色旅游项目。
“接下来,我们将进一步挖掘红色资源,为讲好红色故事、发展红色旅游、做强红色产业提供有力支持。”林文明说。
据统计,2021年东源乡换届当选的村(社区)“两委”成员中有本土致富能人、务工经商返乡人员、大学毕业生、退休公职人员、退伍军人等高素质人才17人,大专及以上学历18人,35岁以下27人,平均年龄41.8岁,19个村(社区)全面实现“一肩挑”。
发展人才不仅要选拔人才,更要引导人才、培养人才。东源乡注重选强育好管严村庄发展“领头雁”,探索实施“鸿雁计划”,发挥乡村振兴指导员、科技特派员、金融助理员、驻村第一书记等作用,鼓励优秀人才带头引进项目、资金,并将本土企业负责人、致富能人发展为村级组织负责人,引导“雁南飞”“雁回归”,形成“引回一人、引领一群、带富一方”的良好效应。
环境提升乡村美
76岁的吴进成是东源乡东源村人,说起以前村里的环境,他深有体会。“以前村里环境脏乱差,尤其是臭水沟,一到下雨天污水四溢,臭味熏天。”如今,村道整洁,村容村貌提升,一有时间,他就会在村子里走走。
近年来,东源乡坚持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作为乡村振兴的关键环节和历史性的民生工程来抓,以全面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为首要突破口,聚焦提村风、清垃圾、治污水、清河道等关键环节,有序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源头分类减量,制定印发《东源乡农村垃圾分类工作实施方案》,以省级乡村振兴试点村东源村、绸岭村为试点村,开展生活垃圾“干湿”分类,初步完成垃圾干湿分类工作。深入实施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全面落实“河长制”,系统推进水污染防治、水生态保护和水资源管理,先后实施洋边村、西宅村、东源村污水治理项目及学新路雨污管网铺设工程。
同时,大力提升基础设施配套,加快完善污水管网建设、夜景灯光美化亮化等各类专项规划,全力提升农村道路通达能力,持续推进通信基站、电网等设施提档升级。
如今的东源乡,农村人居环境舒适度、满意度稳步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明显增强,一幅“村美、民富、人和”的景象跃然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