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中国海带之都福州“蓝色三部曲”
2022-03-28   作者:郑瑞洋   来源:福建日报

从“北带南养”到“南带北销”,从“灰姑娘”到“白雪公主”,从“绿碳”到“蓝碳”

听!中国海带之都“蓝色三部曲”

听!中国海带之都福州“蓝色三部曲”

“黄官1号”海带。 郑成乐 摄

福州是中国海带之都,连江是中国海带之乡。眼下,连江10万亩优质海带丰收上市,从昔日渔民眼中的“灰姑娘”变成了蓝碳市场的“白雪公主”。

10万亩海带丰收

从“北带南养”到“南带北销”

近日,在连江县筱埕镇官坞村,看到,渔民驾驶一艘艘渔船向远海驶去,抢收已成熟的海带。在养殖区,浮球和养殖绳交相呼应,勾勒出整齐的“田垄”,一排排、一束束硕大的“黄官一号”海带随波摇曳。渔民站在渔船上,用力一拽,将挂养在绳索上的海带拉扯上船,再用钩子和镰刀将其整片整片割下。

海带上岸后被送往加工厂,在经历烫煮、冷却、脱水、盐渍、截断、绞丝、打结等环节后,被送往福州等地市场。

“今年我养殖了15亩海带,长势良好,和去年相比亩产量增长约3成,总产量可达到30万公斤。今年又是一个收获年啊!”官坞村村民林哲团兴奋地说。

“今年海带单价是1斤0.6元,每亩大概能卖到2.5万元,渔民收入能达到30万元乃至上百万元。”连江官坞海产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林哲龙说。

据了解,养殖海域阳光照射充足、营养盐丰富、温度适宜,使得连江的海带肥厚茁壮、藻体柔韧、色泽优异。

据统计,去年11月底,连江渔民在黄岐湾、定海湾、罗源湾以及东洛岛、西洛岛附近海域养殖“黄官一号”“闽优一号”等优质海带苗约10万亩,目前已全部进入采收期。

而在60多年前,福州并无海带养殖业。1956年,福建开始“北带南养”,首先引进山东青岛海带苗在筱埕镇试养。如今,连江成为全国最大的海带育苗基地,供应全国70%以上苗种,实现了“南带北销”。

海带装上“良种芯片”

从“灰姑娘”到“白雪公主”

福州海带的畅销,得益于装上“良种芯片”。

过去,海带被渔民当作“灰姑娘”,卖不了多少钱,一般拿来喂鲍鱼。海带产业要做强关键看苗种。这几年,渔民养殖的海带都是连江官坞村培育的“黄官一号”“闽优一号”等优质海带苗,不仅亩产量可以增加到25吨,品质还很好,深受市场欢迎。

“比起传统海带,‘黄官一号’有两大优势:叶片肥厚,生长快,出菜率高达80%,产量可提高27%以上;二是耐高温20℃以上,抗病能力强,成活率可达95%。”技术人员介绍。

连江官坞海产开发有限公司是一家集海水育苗、养殖、加工、销售和科研于一体的渔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获评2021年中国水产种业育繁推一体化优势企业,培育了“黄官1号”“闽优1号”等6个海带原良种,力争建成国家级海带、鲍鱼核心品种种质资源库资源场和种源基地。

林哲龙说,除了给海带装“良种芯片”,还要不断做好精深加工,将海带做成16个产品、16道美食和16种功效食疗品,实现1公斤熟干调味海带可以买1吨水泥,让海带身价倍增,从“灰姑娘”变成了“白雪公主”。

从连江县海洋与渔业局了解到,今年连江海带总产量同比增长约30%,价格也从往年每吨500元上涨至1200元,渔民收入可望翻番。

海带“卖碳”有收入

从“绿碳”到“蓝碳”

今年,海带“卖碳”已成为“海上福州”建设的新趋势。

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来闽考察期间提出“在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上取得更大进步”,为加快建设“海上福州”指明了方向。

“在福建设立国家级渔业碳汇研究机构”“抢占海洋碳汇国际制高点对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意义重大”……今年全国“两会”上,代表委员纷纷聚焦“蓝碳”领域。

何谓蓝碳呢?据了解,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固定二氧化碳,被称为“绿碳”;海带等海洋生物吸收并固定二氧化碳,叫蓝碳,也叫海洋碳汇。碳汇指标可以进行交易。

近年来,福州一直探索海洋碳汇。早在2011年,连江便在黄岐半岛北部海域规划建设了全国首个碳汇渔业养殖基地,率先探索发展生态养殖模式。

今年1月,全国首宗海洋渔业碳汇交易成果在连江发布,标志着我国在该领域实现零的突破。海带企业福建亿达食品有限公司成了“吃螃蟹的第一人”,拿到一笔12万元的蓝碳收入。“公司养殖了3000亩海带,每年可形成3万吨的渔业碳汇量,交易后至少可获数十万元收入。”该企业负责人邱碧香说,海带“卖碳”大有可为。

据悉,连江海带等大型藻类和贝类养殖总量近70万吨,约占全县水产养殖总量的90%,每年可交易碳汇量的经济价值约10亿元。

从福州市海洋与渔业局了解到,该局正与市金融局、海峡股权交易中心沟通协调,谋划合作共建福州市海洋碳汇交易平台,积极推动地方金融机构创新海洋碳汇金融产品,进一步完善海洋碳汇市场化交易体制机制,为我省乃至全国大范围、大规模交易积累试点经验,探索提供成熟模式。

责任编辑:明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