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德屏南:龙潭时光
2022-03-15   作者:筱陈   来源:闽东日报

龙潭古村 王志凌 摄

这段时间,时常听朋友说,宁德屏南的龙潭村是乡村旅游的好去处,他们讲起龙潭,讲起那里的新村民,眉飞色舞,我心生了去龙潭的冲动。

初春时节,从省城出发,从棠口高速出口,车沿着峡谷深处驶去,一路风景:山坡上,李花素白、樱花嫣红,还有各种我说不出名字的野花,映在青山绿水间,偶遇也会遇上几株光秃秃的树,枝丫横向天空,似乎在告诉我,初春时节,寒意犹在。

龙潭村坐落在峡谷中段。下了车,一股浓浓乡韵扑鼻而来。村庄错落有致,沿溪畔而建,红红的灯笼装点村落,古村落透着几多生机。龙潭村可是“网红村”,许多人慕名而来,在这里找一处民宿,静静地住了一段时间,看看这里的山水风光,静下心来读读书,或者在画屋里,在画作上肆意挥洒自己的心情。夜晚时刻,闲坐咖啡吧里喝着咖啡,聊着天,在这儿体会“岁月静好”。

岁月侵蚀,村庄有些老旧,也正是侵蚀的沉淀,沉淀出浓浓的乡韵乡味乡愁。在放眼村落的时候,心绪渐渐变得激动,“这就是我要找的乡村,这就是我要找的乡韵。”这些年来,走过了一些村庄,但心里总是觉得有些失落。一些村落,大拆大建,楼洋气了,溪也整治了,堤岸也整齐了,但却让我有些失去了儿时村庄的记忆了,少了乡村的那种韵味。

地处深峡之中的龙潭,有如一位被锁在深闺中的如花姑娘,沉寂着,村民们也渐渐地搬到了更靠近田园的地方,这里的老宅,孤寂地在这里,任凭风雨侵袭,溪流低诉。

遗珠总有相识时,在脱贫致富和乡村振兴的浪潮推动下,一批文化人将目光聚焦到了龙潭,相中了这里的民居,向村民们租用老宅改造成民宿,成了龙潭村的新村民。深闺渐渐地揭开了面纱的一角。省住建厅和县里的领导敏锐地察觉到这不仅能激活老宅,而且也能激活乡村,一次次地调研,一次次地共同探讨,公共设施进一步完善,吸引了更多的文化人到这里扎寨。

有人认为,这是一次文化赋能,将文化注入乡村。我更愿意把它看作是文化的返乡。中国经历了漫长的农耕社会,孕育和产生了农耕文明。行走于乡间,我看到最多的是“耕读传家”,听到最自豪的介绍是后人在宗祠里说家族里的读书人,多少人考了进士,中了状元。有两副对联至今还记忆犹新:“四壁书声人静后,一帘花影月明初”“养身谷为宝,继世书留香”,耕读传家从来就是我们的传统,先辈已经把养身与继世的道理说得如此明白。农村不仅仅弥漫山野之气,更是弥漫谷香与书香融合的乡村之气。如今龙潭,居住着100多位新村民,他们当中,有许多艺术家、文化人,他们将老厝改造成艺术空间,改造成图书室,改造成适宜文化人聚焦的村落。

沿着石板铺就的小道行走,青石板被磨得油光可鉴。在这儿,我又看到水碓房,溪水推动着木轮转动,木轮又带动着碓头,锤打着石臼中的稻谷,锤打后,手摇木风机,让米与糠分离。水碓房有些破旧,碓头也不见踪影,可我还是那样注目,我佩服先人的智慧,农耕时代,没有任何现代能源,把生活安排得有滋有味。

离水碓房不远的,还有一处咖啡屋,外表上看是一处老宅,走到里边,让人见到咖啡屋的气息,架子上摆满了主人的文创产品。咖啡屋主人是一位青年画家,来自于江西。他向农民租用了二座老厝,一座用于创作和居住,一座用于开咖啡屋。透过咖啡屋的窗子,可以观赏溪流,可以看到水中祼露的礁石,可以看见女子在溪边浣衣。晨阳时、黄昏下,坐在窗前,一边品着咖啡,一边赏着景色,心一定是静的。

走进已经辟为民宿的老宅,他们大多成了艺术空间。欣赏这些作品,充满艺术家的个性张扬。抽象、率性,有的色彩运用大刀阔斧,直抒胸臆;有的又是那样朦胧细腻。画作销路如何?画家告诉说:“还行,主要通过网络销售。”艺术有知音,艺术要有欣赏者。我听了他的话,心底里突然问自己一个问题。现在的乡村,还能说封闭吗?网络空间,人的距离感发生变化,即使天各一边,微信视频,宛如就在身边。网络为他们寻找能够欣赏画作的知音。

为了吸引更多艺术家,村子专门将一屋老厝改造成艺术馆,用于各种艺术展。与其它老厝改造相比,它算是最具现代气息的建筑了。落地玻璃,透过玻璃,就可以吸引游客的眼球。我去的时候,艺术馆没有展览,我透过窗子,看到了画廊上的作品,多是些现代书法作品,我站在玻璃窗外欣赏这些作品,如同我刚才在画室欣赏到的作品一样,充满着山野之风,率性之美。就是书法作品,也充满野性豪放。

在龙潭,度过了一段愉快时光,耳帘,仿佛听到一片燕呢,好不热闹。

责任编辑:徐辰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