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春时节,走进莆田秀屿区东庄镇,只见村道平坦整洁,两旁田地间不时可见农民忙碌身影,一派人勤春早的景象。
近年来,东庄镇以“全域振兴”为目标,全面构建乡村振兴新格局,先后被评为全国文明乡镇、省级“乡村振兴特色镇”和市级“康养旅游产业示范区”,其中营边社区、东庄村、白山村、锦山村被评为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后江村为省级“乡村振兴实绩突出村”。
立足发展实际 推进现代农业
“大棚两端封闭,现在棚内温度是15℃。”2月23日,在东庄镇营边生态休闲农业园,负责人陈元焕时刻关注大棚内的温度,尽可能减少冷空气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
该农业园有2个大棚,目前正进行葡萄育苗和火龙果种植。为应对此次低温天气,园内按照镇乡村振兴办的部署,提前做好大棚设施的加固、保温等防冻御寒工作,并采摘已成熟的圣女果,减少低温带来的损失。“等低温天气过后,我们将重新开放采摘园。”陈元焕说,园内还种有板栗南瓜、水果玉米等农作物。
从过往只能种植花生、土豆的盐碱地,到如今瓜果飘香的现代农业示范田,其背后是东庄镇立足资源禀赋和乡村发展现状,着力在现代生态农业休闲观光产业方面积极探索与实践。
东庄镇镇长何李劲介绍,2018年底,依托由福建农林大学与秀屿区联合成立的全市首家乡村振兴研究院,东庄镇启动实施全域乡村振兴示范点建设,积极引进先进技术,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2019年,营边社区发动数十位居民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在此基础上,成立社区集体所有制公司,采取“党支部+合作社+公司”模式,流转9.2公顷闲置土地,打造营边生态休闲农业园,实现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有效推动基地规模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让农户忙起来、富起来。通过举办南瓜节、水果玉米采摘节以及农民丰收节等活动,形成具有特色的文化活动,汇聚人气,激发活力。
在福建农大科技特派员团队的帮扶指导下,东庄镇精心谋划乡村振兴,除了营边生态休闲农业园,东庄百果园、白山百草园、马厂妈祖文化生态园等一批项目陆续冒芽生长,成为“网红”打卡点。
该镇着力推动“串点连线成片”,连通锦山、营边、东庄、后江示范基地,打造集农业观光、生态教育、休闲旅游为一体的乡村振兴试点乡镇。以这些示范基地为主阵地,利用省级试点村补助资金,先后规划公厕建设、村道硬化、路灯建设、旧桥改造、河道护栏建设、生态护砌等项目56个,同步完善农业大棚、机耕路、储水塘等产业配套设施,夯实“串点”基础。同时,以篁山溪为主线,谋划木麻黄林下步道项目,不断完善和丰富乡村旅游线路配套设施、微景观设施,优化“连线”品质。
围绕集聚人气、提升品质等方面,该镇还投资建设儿童游乐园等休闲服务场地,规划配套停车场等硬件设施,主动对接永荣科技等企业开展共建活动,对接学校开展研学教育活动。以陈靖姑祖庙、马厂妈祖阁文化交流中心为载体,挖掘、丰富文化内涵,促进农文旅三产有效融合,凸显“成片”实效。
借力行业专家 汇聚人才力量
2月8日,秀屿区乡村振兴研究院院长、福建农林大学科技特派员林文雄教授来到东庄镇马厂妈祖文化生态园,查看田间作物长势,从品种选育、水肥管理等方面作了指导;2月13日,林文雄教授再次来到这里,了解马铃薯、圣女果、草莓等生长情况,协调落实引进其他优质种苗事宜。
该生态园是福建农林大学科特派团队与马厂村合作开发的产业振兴项目,于去年9月正式建设。今年开春以来,林文雄教授几乎每周都会来到该生态园,对作物种植、土壤改良进行技术指导。
此外,福建农林大学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博士、生态学博士后李忠蹲点驻扎这里,开展科技服务活动。脱盐去碱、培肥土壤、引新品种……在科特派团队的努力下,这片盐碱地先后“冒”出了草莓、圣女果、彩色马铃薯、百香果等多种生长周期短的旱地作物,让周边群众大为叹服,吸引不少种植户前来取经。
乡村振兴,人才是第一资源。近年来,东庄镇牢牢抓住人才振兴这一关键,依托秀屿区乡村振兴研究院平台和福建农林大学高校科技特派员工作站品牌优势,持续深化校地合作模式,通过就地挖掘、教育培训赋能等方式,让更多的农民成为“新农人”,成为乡村振兴的“新人才”。
“多亏了科特派团队的帮助,我的家庭农场这几年效益翻了一番。”2月24日,东庄镇果多多家庭农场负责人陈国贵介绍,他于2005年起投身农业领域。由于缺乏经验和技术,农场一度连年亏损。后来,在福建农林大学科技特派员的指导下,他参加学习培训,采用作物轮作、间套作模式,并引进台湾青枣、红心火龙果等优质品种,实现显著增收。去年,农场还被评为省级示范家庭农场。
今年60岁的黄文章曾当过村支书,怀着对农业的热情,2019年起在白山村建设百草园,种植中草药。因缺乏有效管理,苗木出现死亡、生长不良等现象。得知这一情况,福建农林大学科特派团队主动上门指导,如今百草园的中药草品种渐渐多了起来,黄文章也逐渐掌握了种植要领,逐渐从“门外汉”变身为行家里手。
在林文雄教授的倡导推动下,东庄镇积极牵线搭桥,在加快家庭农场、合作社发展的基础上,探索“上连科技专家,中连农业企业,下连农户”,形成适度规模经营的区域发展模式,充分调动农民的主动性、创造性、积极性,打造一支带不走的“三农”队伍,让他们成为乡村振兴的主角,增强乡村振兴的人才支撑。
改善生态环境 打造宜居家园
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东庄镇聚焦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要求,大力提升水生态环境,深入推进“水美乡村”建设。
前不久,东庄镇马厂村河湖长制主题公园投用。该公园依托马厂排洪沟河岸,打造具有河长制元素的健身步道和器材,设置主题宣传板,全面介绍河长制工作的内涵、意义等,并结合市第1号河长令介绍“六清六化六方”工作,让群众在休闲健身的同时还可以了解河长制的相关知识。
据悉,自从莆田市第1号河长令发布以来,东庄镇积极组织学习落实,开展河湖文化公园建设。该镇“乡愁河长”理事会筹资投入60万元,用于2条村级河道和1个文化公园建设,马厂村河湖长制主题公园便是建设内容之一。
以保护水生态为主,该镇联合相关部门持续开展“六清”行动,实现常态化护河。截至目前,该镇共计完成篁山溪东庄段、白山溪、东红溪等10条河道的护砌、清淤,并加大对河道养殖、水浮莲、杂草、垃圾的清理整治力度,拆除河边反弹复养畜禽养殖场、沿河旱厕,大力遏制污染源,有效提升水质。
为营造“干部尽责,群众尽心”的良好氛围,东庄镇还成立乡愁河长理事会,组建拥有15名成员的“乡愁河长”队伍。在“乡愁总河长”詹金炉带动下,各村纷纷聘请河道周边居民、老党员等热心人士担任义务监督员,参与监督乱排、乱倒、乱占等不文明行为,全民参与护河管河。
厚植“一村一味”,勾画生态宜居新貌。该镇以绘制“造绿、添彩、增香味”的东庄宜居画卷为目标,开展“绿盈乡村”等植树造绿活动,累计植树植绿6.67公顷,形成连片景观带;开展沿街裸房整治行动,围绕海滨文化、农耕文化等主题,对沿街要道外墙统一进行3D彩绘,累计面积3000平方米;全力推动农村污水管网建设,建设51座污水泵井,新建公厕32座,建成农民休闲娱乐公园28个,实现镇域公厕、公园建设全覆盖目标,不断提升乡村宜居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