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岩上杭:红色泮境英烈谱
2022-02-26   作者:何英   来源:福建省退役军人事务厅

泮境是龙岩上杭县人口和地域面积都是倒数第二的小乡,到现在户籍人员不到6000人。但是,那里有为国捐躯的革命烈士145位,早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初,为革命牺牲的苏维埃主席和副主席就有13位,还有县游击队队长李富东。

1929年参加革命的乡苏维埃主席、江夏村的黄进兴,1936年被敌人逮捕后身上连刺七刀致死。第二天家人前往收尸,抬回家的那一刻,11岁的儿子“扑通”跪倒在地大声呼喊:“爸爸,你回家了……”遗体立刻七窍流血。之后,妻子何细妹继续参加革命。建国前夕,国民党溃退台湾抓壮丁,母亲叫儿子“赶快跑”。新中国建立,何细妹到处寻找已经26岁的儿子回来参加志愿军。之后,何细姝先后出席省群英会、参加国庆观礼,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1953年北京连环画报社出版了以她的故事改编的连环画《何细妹》(2013年6月再版)。之后她又作为福建省三位烈军属代表之一被选送参加赴朝慰问团,带回一双上刻着“赴朝慰问团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赠”的筷子,这是朝鲜战场的志愿军战士用打下的美国飞机残骸打造成的,这双筷子至今还收藏在她96岁的儿子家里。

李屋村的李富东是一位传奇式的游击队长,智勇双全,敌人恨之入骨,悬赏几百大洋取他人头。被捕后赴刑场的那一天,敌人担心共产党人劫刑场,将距刑场几公里远的东西南北各路口山上的大树砍下拦在路上。

白石坑的江树经,16岁参加革命,1929年12月到古田担任警卫任务,参加过松毛岭战役。之后,担任开国将军张宗逊的警卫长达9年。长征途中,张宗逊受伤,他抬着担架。一天遭遇国民党飞机轰炸,他抱起首长就往山窝里躲,保全了首长的生命。后来因受伤辗转养伤与部队失去联系。1966年县社教队来到白石坑,他才与张宗逊将军联系上。

自家源(如今的祖家村)12位革命人士,在某人家里碰头,得知有敌情,迅速躲藏在装谷物的“禾仓”里,结果全部遇害。

革命基点村白石坑,地处泮境乡西南,与庐丰、城郊交界,地处马鞍山脉腹地。20世纪初,全村有18户62人,在闽西那最艰难的三年游击战争中,这小小山村因支援游击队,曾遭国民党反动派3次移民。全村11户37人被迫3次移民。全村有的被敌杀害,有的被抓壮丁,有的家破人亡。

“罗家山”,在建国初期仅25户100多人,但经政府认定的革命烈士有17位,还有2位失散红军。如今八九十岁的长者众口一词说:当年朱德在攻打上杭县城前夕,在离村几里的“牛滚湖”召开过“战争部署会”。当年的村子里,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人参加革命。村中的一位红军失散人员李宝莲,是3岁抱养到这里的童养媳,她儿子至今保存的“海螺”,是她出嫁时的陪嫁礼物。当年十七八岁的她毅然参加革命成为红军女司号员,参加了著名的“松毛岭”之战后受伤,寄在群众家里养伤,部队北上后被国民党逮捕关押在“县城防庙”监狱。村里人多方努力才将她救回。

元康村的先烈伍上同,1928年参加革命,参加五次反“围剿”作战和二万五千里长征。解放战争时期,担任了山东野战军团长、副旅长、旅长等职,1949年任第三野战军某师师长,参加了济南、淮海等战役,在新中国的黎明前英勇牺牲。

元康村的伍能振,1929年参加革命后,被国民党逮捕,受尽酷刑的他,被丧心病狂的敌人丢在“斗楻”(客家地区用一收割水稻的用具)里用开水活活烫死。

祖家村的卢汉章,参加红军后,南征北战、转战千里,在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中,卢汉章随部队开赴江北途中,在皖南突遭国民党军队的袭击。历经七天七夜的激战,由于敌强我弱,卢汉章所在部队被敌军包围。在数次突围无果的情况下,和八路军战士被抓入狱。1942年,才被救出继续参战。1949年全国解放,他因年过40岁还没有成家,便申请回老家。第二年朝鲜战争爆发,他又参加著名的抗美援朝战争并立功。战争结束,他申请返回家乡被安置在泮境公社工作。在接下来的国家三年困难时期,他又积极响应政府的号召,再次回到农民的岗位,直到1994年才迎来福建省民政厅颁发的“红军失散人员定期定量补助领取证”。

……

几年前,我曾为家乡撰写一副对联:“泮山泮水方圆五里,境邻境戚泮天功夫。”今天,应为家乡添上一句:“泮山泮水方圆五里,英烈事迹感天动地。”

“忘记历史,就等于背叛。”我在灵魂深处发出呐喊:这是泮境人民不可忘却的记忆!(作者 何英)

责任编辑:小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