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平建瓯自古居闽上游,为闽置第一郡治所。晋永嘉末年,中原丧乱,士大夫多携家避难入闽,而建瓯又以其地利之便,大率流寓占籍之民居多。但人移境迁,风移俗易,又历经数代繁衍和山川滋培,其民之习又有别于中州之气。
纵观建瓯的民间风俗,归结起来,大体具有以下五个显著特征:一是循规蹈矩,注重礼仪;二是安居乐业,从善好施;三是待客盛情,宽厚从容;四是崇尚大道,尊师敬老;五是好求吉利,处世圆柔。
本篇特别对建瓯正月十五元宵节的六大传统习俗,进行一次全盘解读,以飨读者。
“扎花灯·赏花灯”:你知道建瓯元宵节的花灯有哪四大名灯吗?
家家户户门口都要挂一盏红色纸扎的桶形上元灯,也有的人家张挂造型精巧的彩灯。建瓯旧时元宵节花灯,主要有金鱼灯、绣球灯、荷花灯、龙灯四大名灯。
特别是城关长街头一带居民因多数是菜农,几乎家家户户门口都摆一株大油菜花树,并在花枝上挂上许多小彩灯,点上小蜡烛,光艳夺目,煞是好看——这便是建瓯旧时盛况空前的元宵灯会。
解放后,随着丝绸、织锦、彩扎工艺的改进,元宵花灯制作日渐完美精巧并出现了大型彩灯,配上五彩缤纷的彩色小电灯泡,显得富丽华贵。
“猜灯谜·估对仔”:你会猜极富地方乡土风味的建瓯方言灯谜吗?
每逢春节,特别是元宵佳节,当地民间大多要举办群众性的花灯晚会。上世纪50年代后,各机关、商店门前都悬挂彩灯,并开展赏花灯、猜灯谜竞赛评比活动。其中灯谜会最大的特色和亮点是建瓯方言“估对子”。
比如:大姐带针恩带线,二姐带线恩带针,三姐点灯恩做法,四姐做法恩点灯(谜底:蜜蜂、蜘蛛、萤火虫、蚊子)等等,尤受百姓青睐。
“叉龙灯·装春台”:你知道建瓯元宵佳节当地的十大传统民俗游乐项目吗?
建瓯人旧时过年,往往在正月初五“小元宵”和正月十五“大元宵”,都安排有大型的踩街游乐活动,尤以正月十五“大元宵”为盛。街上挑幡、打狮、叉龙灯(常配有九鱼采莲或五金魁等)、装春台、担花担、高脚戏、蚌蚌精、划旱船、踩高跷、大头堡这十大传统民俗游乐项目簇拥而行,伴着鼓乐列队踩街。
其中,最引人关注的压轴节目就是“叉龙灯”。“叉龙灯”即舞龙灯,它是建瓯民间最受欢迎的传统游乐活动。建瓯龙灯,龙头用色纸或娟彩扎,龙身以竹蔑为骨架,上面覆盖绘有鳞甲的纱布,内燃油囊,龙尾大多扎上一束大铁树叶。舞动时灯火四溢,蜿蜓如飞。“叉龙灯”时,观者人山人海,沿途商店、民宅鞭炮不断,热闹非常。当地人,不论男女老少,都把“龙灯”视为吉祥物,龙灯叉过,家家炮仗齐鸣。有人特请龙灯叉入屋门,主人给“红包”。
“剪龙须·发红烛”:你知道元宵节建瓯东游、南雅两地乡村有哪些特色的过节习俗吗?
东游人在龙灯叉至大门口时,新婚妇女争“剪龙须”,放在床底下,以求“早生贵子”。南雅房村口,当地人在元宵灯节,新婚夫妇沿街“发红烛”,预兆“添人丁”。
“请春酒·十大碗”:你知道建瓯人正月“请春酒”当地最流行的十大碗特色菜肴吗?
从正月初二到正月十五,古邑城乡,还有“请春酒”的习俗。亲朋间互相宴请,联络感情。
请春酒,一般宴席,炒粿、煎糕、全鱼、鸡茸(绒)、板鸭、膀蹄、粉丸、纳底、太平蛋、炒三冬等十大碗乡土特色名肴,大都不可少。
随着时代进步,菜谱越发精简,而在数量和品种上与时俱进,最明显的就是原来的压轴主菜膀蹄已经大都消失不用或作改进。但当地人在正月请春酒的菜谱里,炒粿、煎糕这两样是必不可少的,其寓意“吃糕高升、吃粿发财”。
“颁诏令·放花灯”:你知道建瓯历史上最出名的一次元宵放花灯活动吗?
历史上曾在建瓯元宵放花灯的皇帝,至少有三位:一是五代十国之时,在建州称帝的闽天德帝王延政;第二位是南宋曾在建州做建王,后于南宋绍兴三十二年登基称帝的宋孝宗赵眘;第三位是南明隆武帝朱聿键。
据《建瓯县志·大事记》记载:清顺治二年十二月,南明隆武帝朱聿键从福州移驻建宁府。以都察院衙门为行宫。次年正月十五,南明隆武帝朱聿键在建州颁发诏令,大放花灯,赐宴群臣,巡游城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