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八一七” 领略闽都文化魅力
2022-01-07   作者:卓巧华   来源:福州晚报

漫步“八一七” 领略闽都文化魅力

福州西湖公园

福州,一座有着2200多年建城史的城市。一条历史文化中轴线“八一七”,从北至南,贯穿城市,也连接着这座城市的过去与未来。

“八一七”中轴线,沿着以福州解放日命名的八一七路,从北端的屏山,经冶城遗址、明清建筑群三坊七巷,再到闽江两岸的上下杭、烟台山历史风貌街区,全长近7公里。

如果你想深入了解这座城市,不妨沿着这条城市中轴线漫步,探寻它的文化底蕴与独特魅力。

三山拱秀 两塔相望

福州城内三山鼎峙,白塔与乌塔两塔耸立,闽江横贯市区,构成了“三山两塔一条江”的秀丽画卷,形成了山城相依、山水环抱的城市特色。

初到福州,你或许听过福州人用“三山两塔一条江”来介绍这座城市。而代表福州城市的三山、两塔、一条江,正分布在“八一七”中轴线上。

位于“八一七”中轴线正北端的屏山,是福州“三山”中最大的一座山,因山似屏风,故称屏山。越王故都曾建在山麓,又名越王山。如今,这里成为福州人闲暇好去处。

屏山下的华林寺,是大型抬梁式建筑代表,也是唐宋时期木构建造技术发展的见证。屏山上的镇海楼,曾是福州古城的最高楼,登楼望远,可将城区风光尽收眼底。登山累了,可以从屏山西出口,到对面的福州源脉温泉,体验园林户外温泉的泡汤之趣。

沿“八一七”中轴线往南,至南门兜,于山与乌山分布在中轴线两侧,与屏山形成一个“品”字结构。作为福州地标的两塔,乌塔与白塔分别在两座山上遥遥相望。每当夜幕降临,双塔点灯,一黄一白的两座塔在夜幕下格外惹眼。

沿着乌山拾阶而上,郁郁葱葱的林木间,掩映着摩崖石刻,是书法艺术,亦是文人雅趣。于山也有摩崖石刻,这里的摩崖石刻甚至还有史料价值,最具代表的是明代督舶太监尚春的诗刻,记载着福州对外贸易的历史。

漫步于山,纪念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的戚公祠、严复读书处“法雨堂”……处处充满浓厚的历史底蕴。

冶山西湖 一眼千年

“八一七”中轴线,记载着福州2200多年的建城史,也记载着福州城市变迁的沧海桑田。

屏山往南,三坊七巷往北,有两处具有千年历史文化的公园,一处是冶山春秋园,一处是西湖公园。

“闽之有城,自冶城始。”冶山位于屏山南侧,福州第一座王都“冶城”,在这里诞生。

冶山不高,藏在居民楼间,并不容易发现。从地铁屏山站出去,往东北步行不足百步,就到了冶山春秋园正门。往里走,一路皆是遗迹,如春秋欧冶子铸剑的“欧冶池”、泉山摩崖题刻、仁寿堂(萨镇冰晚年故居)等。

如果要选福州人最常去的公园,西湖公园绝对榜上有名。福州人秋日赏菊要去西湖公园,福州人泛舟要去西湖公园,福州的孩子们春秋游也要去西湖公园。如今,西湖和左海的木栈道连接起来,周边的市民日常散步都要来这里走上几圈。

大概是过于熟悉,很多人忘了这座园林也是一处历史悠久的遗迹,始建于晋代,至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是福州保留最完整的一座古典园林。

坊巷纵横 穿越时空

冬日的暖阳穿过古榕,坊巷的青石板上树影婆娑;船桨拨开安泰河平静的水面,泛起一阵阵涟漪;水榭戏台上的闽剧,咿咿呀呀地唱着,余音绕梁,坊巷的时光仿佛穿越了千年。

屏山往南,乌山、于山往北,三坊七巷与朱紫坊分布在“八一七”中轴线两侧,坊中有巷,巷中有衕,经纬纵横。

三坊七巷,记载了半部中国近代史,无数名人都曾在此居住。这里是外地游客到福州必去的旅游景点,然而,与国内别处古街旅游景点不同的是,这里也是福州烟火气最浓的地方。

福州人的生活绕不开三坊七巷,这里既是最时尚的商圈,也是老字号铺子最集中的地方。这里既有街头表演,也有国内各类艺术展陈。

福州人的饮食绕不开三坊七巷,且不提那些中西餐厅、南洋料理、私房菜馆,单是鱼丸、肉燕、鼎边糊、捞化这些日常小吃,福州人也常去。

过安泰楼,沿着安泰河步入朱紫坊。一街水巷,古榕苍髯,活化新生的古建筑里,藏着孔庙、府学院署,流传着萨镇冰、方伯谦等海军名将的故事。

有趣的是,在三坊七巷和朱紫坊的名人故居和院落里,有传统工艺展示馆,有文化创意店,也有博物馆、画室和书局。

这里是福州人的生活,也是城市文化的缩影。

责任编辑:徐辰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