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慈善之光,温暖民心
2022-01-07   作者:潘园园   来源:福建日报

近日从福建省民政厅获悉,截至目前,全省民政部门登记认定的慈善组织达757家,具有公开募捐资格的慈善组织105家,慈善组织数量位居全国前列。全省注册志愿者超600万人,成立志愿服务团队6万多个。

从扶弱济困送温暖,到助力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再到创新基层社会治理,福建省慈善事业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更活跃

乡村振兴涌动慈善力量

“农特产品好东西,十八乡镇聚一起,你有需要来这里……”在三明市大田县双创园“阳光1+1”助农产业馆内,专职主播以顺口溜、快板等直播方式带货。福建省职业经理服务行业协会与大田县结对帮扶,在大田县开展农民主播选拔培养,帮助农民销售农产品。

如今,助农产业馆带动了158家机关事业单位上万人参加消费助农献爱心活动,培养当地主播56名,帮助当地低收入人群200余人就业,人均年增收4.6万元。

近年来,福建省民政厅等部门实施“阳光1+1(社会组织与老区村)”牵手计划,目前,全省共有1232家社会组织与1263个老区村签订协议,各级社会组织直接投入近2亿元,引导会员企业(单位)投入8.76亿元,惠及老区村群众278万人(次)。

乡村振兴的道路上,涌动着越来越多慈善力量。

2017年11月成立的福州市永泰县乡村复兴基金会,成为全国第一家扎根县域、聚焦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社会组织。基金会积极组建乡建联盟,培养在地乡创人才,通过引入具有社会价值的产业、对接互联网资源等,激发永泰内生活力,实现乡村振兴可持续发展。去年9月,在全国慈善领域政府最高奖项“中华慈善奖”表彰大会上,永泰县乡村复兴基金会“爱永泰计划”获“慈善项目和慈善信托奖”。

为了让农村老人老有所乐,省全民终身教育促进会在沙县区启动乡村乐龄学堂建设,把城市老年大学的理念带到农村,开设画画课、常识课、音乐课、健康课、体操课等,老人们学得不亦乐乎。

更专业

社工服务助力扶弱济困

发现,近年来,越来越多慈善组织为困难人群提供“造血式”帮扶,专业的社工服务则让慈善帮扶更走心、更温情。

“闽西老区目前有5000多名留守儿童,相比捐书包送文具,他们更需要的是心理关爱。”龙岩市阳光社工服务中心是龙岩市最大的民办社工机构,中心负责人新梦毕业于北京大学心理学专业,她认为,目前,心理问题是农村留守儿童成长中最大的障碍,“他们更容易自我封闭、性格孤僻、情绪失控、内心迷茫”。

通过政府购买和爱心企业出资,专业社工出力,2019年7月,阳光社工对龙岩农村留守儿童进行走访调查,对200多名有明显心理问题的留守儿童建立心理档案,通过心理咨询师一对一咨询服务,让孩子们感受到关爱与呵护。同时,发动社会爱心人士、爱心协会、爱心企业结对帮扶,在留守儿童较多的永定区、武平县、漳平市成立留守儿童之家。

社工们还开发了留守儿童心理健康云平台,对线上1366名留守儿童心理状况进行实时监测,提醒监护人、老师定期对孩子们进行线上心理测评,发现问题及时提供心理干预和疏导。

越来越多困难群体得到来自专业社工的暖心帮扶。从省民政厅获悉,截至目前,全省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总量达到5.3万人,其中持证社工2.3万人,培育社会工作服务机构近600家,社会工作服务范围从城市扩展到农村,服务领域从民政领域拓展至卫生健康、禁毒戒毒、矫治帮教、职工帮扶、青少年事务、妇女儿童关爱等多个领域。

更多元

探索创新公益慈善模式

小区顶楼违章建筑拆除后如何建绿色共享花园?孩子放学后“四点半”课堂怎么建?……这些事关社区居民的难题和烦心事,伴随“社区基金会”这个慈善组织新事物的出现,将有望更好地解决。

去年5月,福州首家社区发展公益基金会在台江区苍霞街道成立,基金会由众多企事业单位和热心居民参与和共同出资,可为社区各类社会公益组织孵化、社区公益慈善活动资助、支持社区居民参与社区公共事务治理等方面提供服务。基金会工作人员通过走访辖区内28个小区,向居民们征集社区治理好点子、小项目,确定后将分批进行资助。

“社区基金会是一个慈善组织,更是各方共同参与社区治理的载体,非常值得期待。”省民政厅智库专家、林文镜慈善基金会秘书长刘洲鸿表示。

慈善幸福院、慈善助老超市、爱心互助驿站……近年来,福建省慈善组织通过模式创新、行为创新,从款物资助到精神帮扶,从“输血式”到“造血式”,让慈善之光更暖更亮。

借助互联网的“东风”,如今,“随手公益”“指尖公益”渐成一种时尚生活方式。越来越多爱心网民通过小额现金捐赠、步数捐赠、声音捐赠等行为,以轻量、便捷、快乐的方式参与公益。

感言>>>

促进共同富裕,慈善力量大有可为。政府部门如何顺势推动?

首先,要完善慈善制度与政策。推动完善税收优惠和扶持政策,探索建立慈善行为的记录和激励机制,完善志愿者注册、服务记录等制度,完善慈善信托管理制度。通过这些激励政策和措施,进一步拓宽社会财富向慈善事业涌流的渠道。

其次,要大力弘扬慈善文化。应加大慈善宣传力度,促进慈善交流展示,传播慈善精神文化,设立高规格“慈善奖”,让“人人皆愿为、人人皆可为、人人皆能为”的慈善新风尚逐步形成。

第三,要加强对慈善组织的监管。通过事中事后监管,加强联合执法,让慈善组织募集的每一分钱、用出的每一分钱都能够清楚透明,确保群众的爱心善举直达所需,确保每一笔慈善资金、每一个慈善项目都能放在公众的监督之下,更有效地发挥作用。

责任编辑:徐辰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