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泉州惠安县认真贯彻落实省、市有关特色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部署要求,念好“聚”“新”“营”“稳”四字诀,推动全县蔬菜作物综合机械化、科技化、智能化水平持续提升,着力推动蔬菜产业提质增效、稳产增收,走活现代蔬菜产业“一盘棋”,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新动能。
念好“聚”字诀:打造产业集聚高地
在智能温控大棚里,智能调控灯、移动式喷灌、自动播种机等先进的智能化设备目不暇接;在智能化育苗中心,集约化自动化育苗设施正在培育新型特菜品种,为将来品种扩繁、规模种植打好基础……步入位于辋川镇庄上村的惠民特菜生产高标准示范基地,触手可及的智慧农业让人耳目一新。
“基地建设包括智能温控大棚建设、特菜标准化生产车间、2座冷链保鲜库、集约化自动化育苗设施、园区排灌水设施五大硬件设施建设和物联网(智慧农业)系统、绿色防控系统两大系统建设。”惠民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戴礼兵介绍道。
基质栽培技术
发展蔬菜产业是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内容。近年来,惠安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现代蔬菜产业,出台省级现代蔬菜产业园建设方案、加快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发展等政策文件,加快打造“一心两区”(“一心”即以辋川、螺城两镇为代表的高端设施大棚蔬菜为主导力量的中心综合功能区;“两区”即产业园东部的蔬菜采后商品化处理中心、商贸物流服务区和中北部的蔬菜科技研发服务区)现代蔬菜全产业链,推动现代蔬菜产业向“规模发展快、产业效益好、链条延伸长”的发展轨道稳步迈进。
聚力设施蔬菜,促进全产业链畅联。惠安县蔬菜种植面积8.35万亩、蔬菜产量10.26万吨,其中设施蔬菜面积3.8万亩。以智能大棚蔬菜为核心产业,统筹省级现代蔬菜产业园、东岭胡萝卜种植基地、国家级台创园规划建设,推行“生产+加工+科技+营销”模式,促进全域设施蔬菜融合发展。目前,全县共发展设施大棚蔬菜经营主体42家,拥有规模较大的设施大棚蔬菜种植面积1.25万亩,其中智能温控高端大棚2300多亩,较好支撑全县秋冬季反季节设施蔬菜产业发展。
聚力资源要素,土旮旯变“金宝盆”。抓土地流转。立足设施蔬菜产业用地,出台政策鼓励各村推进土地连片流转,对连片流转30亩以上一次性每亩补贴所在村200元,每200亩加奖1万元,并对引入的新型经营主体一次性每亩奖励100元,有效促进冬闲地、边角农地得到充分利用。抓土地复垦。出台《中化取土区发展特色现代设施农业鼓励措施》,引进中田、亿鑫、匠贤宝及惠民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复垦改良中化取土区土地2600余亩,其中建成高端大棚615亩,打造惠安现代设施大棚蔬菜示范区。
科技特派员助力蔬菜产业高质量发展
聚力智慧支撑,推动农技人才下沉服务。深入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组织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训活动,发挥县粮果蔬产业协会农业博士工作站和市级专家工作站的作用,选派30多名省、市级科技特派员、100多名农技人员并集聚一批蔬果种植优秀的“土专家”“田秀才”到生产基地“点对点”收集解决生产难题。
念好“新”字诀:激活产业动力活力
近日,在惠安县盛丰农场内,工作人员正在操作一台乘坐式双行蔬菜移栽机进行结球蔬菜移栽。据了解,该移栽机只需一名操作人员放苗,作业效率3600株/小时,超过6个熟练工人工定植的效率。
蔬菜移栽机作业效率可达每小时3600株
这只是“菜篮子”里的可喜变化之一。近年来,惠安县大力推进蔬菜产业高质量发展,以数字、技术撬动蔬菜产业升级,变创新为动力,蔬菜产业链条日益完善,产业附加值不断提升,市场竞争力明显增强。
创新赋能添动力。创新生产模式,坚持“工厂化”生产思维,推广菜粮轮作模式,制定奖励政策,紧紧围绕惠东旱作地区2.5万多亩节水喷灌设施胡萝卜生产基地以及水源充足的设施大棚种植地块,进一步推行胡萝卜与甘薯(玉米、毛豆)、大棚蔬菜与单季稻轮作等模式,有效解决胡萝卜、设施蔬菜春收后土地休耕、耕地复种指数低的问题,缓解粮菜季节制约与争地冲突问题,扩大旱粮种植面积。
技术赋能提质效。加强蔬菜产业“五新”技术推广,组织农业技术力量1000多人次,推广水肥一体化、测土配方施肥、绿色防控、标准化生产等蔬菜栽培配套技术,开展病虫害统防统治、绿色防控5600亩次;推广运用惠安县玛塔生态公司回收固废牡蛎壳加工生产的土壤调理剂,对设施大棚蔬菜种植进行土壤改良,减轻土壤酸化影响。全县110家蔬菜生产经营主体全部纳入质量安全追溯平台,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全覆盖,每年开展蔬菜农残快检7000多份、监督抽样600多批次。2020年,惠安县设施蔬菜病虫害绿色综合防控技术在福建电视台《乡村振兴进行时》专题报道。
无人机植保助耕作
数字赋能促发展。积极发展数字装备,全县设施蔬菜产业拥有较为完善的冷链物流系统和采后商品化处理中心等设施设备,核心基地温室大棚等栽培设施完善,水肥一体化应用率达90%以上,设施蔬菜生产基地智能温控大棚物联网覆盖率达75%以上,加快建成“5G+”智慧农业产业园,推进农业物联网应用,实现技术装备、生产管理与创新水平示范引领。
念好“营”字诀:深耕产业发展沃土
近年来,惠安创新“政府+国有企业+农业企业+村集体”四方协同发展模式,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加快延链、补链、强链步伐,推动蔬菜产业谋长远、增效益、稳发展。
优化营商环境,力促精准招商。出台优化营商环境方案,围绕蔬菜产业发展目标,在省级现代蔬菜产业园,中化取土复垦区2600亩的设施蔬菜核心示范区基础上,县文旅集团、农业农村局还在黄塘溪沿岸区域引入合作农业企业1家,规划流转耕地4500亩,发展以蔬果为主的“田园风光+乡村振兴”示范带,促进区域农旅融合发展与景观形象提升。
强化财政扶持,优化金融服务。县级财政每年安排现代农业发展资金500万元,中化取土复垦区(蔬菜产业园核心区)专项500万元用于发展设施蔬菜产业。提升金融服务水平,推动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将服务触角延伸到生产一线,给予县粮果蔬产业协会1.5亿元的授信额度并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生成“信用红榜”新型农业经营主体120户。
创新营销模式,拓宽市场空间。结合“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开展中国农民丰收节、县长直播带货、创意集市、抖音直播促销等活动,农产品电商年销售额7000多万元。
念好“稳”字诀:做足稳产增收文章
近年来,以“先找市场、再抓生产、产销挂钩,以销定产”为特征的订单农业在全国多地“开花”。在惠安,订单农业也逐渐成为一种新型农业生产经营模式,让“菜农”不愁销路、干劲十足。
走进黄塘镇松溪村的盛丰农场,只见工人们正忙着将刚刚采摘的新鲜蔬菜进行分拣、称重和打包装箱,很快它们就会被运往全国各地……“我们主要是以订单的模式来种植,现在成为国内肯德基、麦当劳、星巴克,包括福建省内的华莱士等餐饮企业的蔬菜供应商;另外,福州的朴朴、优野、叮咚等超市的蔬菜供应,我们都有长期合作。”盛丰农场负责人庄旭东表示。据介绍,该农场生产的蔬菜产品95%以上以订单形式销往国内外,其中,国外以东南亚市场为主,年销售额1.5亿元以上;国内则和多家知名快餐连锁店及大型商超建立了长期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近年来,惠安县顺应经济发展趋势,打好蔬菜产业稳产增收“组合拳”,积极拓宽营销思路,书写产业富民、助力乡村振兴的新篇章。
锚定高端市场,发展订单农业。探索“订单化”发展模式,以盛丰、惠民为龙头,紧盯高端消费市场,发展紫苏、生菜等名优特设施蔬菜产业,产品专供品牌餐饮企业、大型商超及国际市场,生产规模、产量效益逐步显现。
完善应急体系,助力稳产保供。建立2家设施大棚水培蔬菜50亩,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提高精准保障市场应急供给能力,实现优质高效与疫情防控、寒潮天气等应急情形保供双赢。
转变运营理念,促进稳定增收。建立“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产业化经营模式,全县7家设施蔬菜龙头企业、25家农民专业合作社、5家家庭农场共带动农民2700多人,带动农户年增收3250多万元。同时,推动土地连片流转,村集体每年可稳定收入460多万元,全县农户耕地流转租金和季节性用工佣金收入达1.6亿元,近三年来农民收入年均增幅达9%,有力促进村集体和农民稳定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