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时财主商贾的大宅院、小巧扇形的商业街、凌空架设的吊脚楼、鹅卵石铺设的古街道以及星罗棋布的古建筑……在宁德市寿宁县,有这样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古镇——斜滩镇。如今,这里依然古香古色,漫步其中,古树、古道、古桥、古宅、古街、古关隘、古渡口等无不渗透着浓厚的历史气息,让人感到一种时光的倒流。
在寿宁县,像斜滩镇这样的历史建筑还有很多,它们犹如时代的遗珠,散落在城市各处。截至2021年11月30日,寿宁县已完成历史建筑普查1188座,完成全县25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建筑控制地带和268处一般不可移动文物保护范围划定工作,并登记造册。
“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一般是保存文物特别丰富、且具有重大历史价值或纪念意义,能较完整反映一些历史时期传统风貌和地方民族特色的镇村,保护这些村落的原味尤为重要。”宁德市寿宁县住建局局长卢莹说。
近年来,寿宁县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高度重视历史名镇名村和传统古村落的保护,积极开展项目的申报、规划编制、资金争取,强化保护等相关工作,该县历史名镇名村及传统古村落保护工作取得初步成效。目前,历史文化名村西浦村、中国传统村落下党村、碑坑村、圈石村、含溪村、亭溪村均已完成村庄的保护规划编制。
有了保护规划,财政补助资金也将有的放矢。2020年,福建省财政厅、住建厅下达重点改善提升“十镇百村”补助资金400万元,用于第二批福建省传统村落大安乡亭溪村重点提升改善;2021年,下达重点改善提升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省级补助资金400万元,用于第二批国家级传统村落犀溪镇西浦村的改善提升。
在此过程中,如何更好地保护传承历史名镇名村和传统古村落,让其得到永续的发展?寿宁县自有招数。
“如果历史建筑只是单纯放在一边保护,却无法给予其生命力,就失去了城市更新的意义。”正如卢莹所指,去年10月至今,宁德市寿宁县住建局指导清源镇将该镇童洋村28栋闲置传统风貌建筑流转盘活,吸引民间收藏家利用流转传统风貌建筑开办各类民俗博物馆,传承闽派文化。目前,依托上述展馆已与福建工程学院、闽江学院、集美大学等高校达成合作,作为培训或实训基地,通过生动的实物展示传承闽派文化,赋予古建新生命。
同时,还结合寿宁本地文化特色,将木拱廊桥这一地域文化符合融入到传统风貌建筑中去,实现传统风貌建筑有效活化。对此,犀溪镇将一闲置的传统风貌建筑改造成廊桥博物馆,实现了传统风貌建筑和地方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
“历史建筑作为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建筑、民俗等方面知识,是研究学习我国优秀文化的‘活化石’。”卢莹介绍,近些年来寿宁县依托历史建筑,结合地方民俗民史文化开展了一系列的研学活动,取得了积极的影响。
2016年,该县利用犀溪镇西浦村具有典型特点的历史建筑,积极对接寿宁地方民间收藏家开设西浦民俗博物馆,组织集美大学、集美大学诚毅学院、清华大学等高校研学团队进驻西浦民俗博物馆开展研学活动;2018年,邀请央视摄制组深入西浦民俗博物馆开展活动;2021年,福建工程学院乡村振兴与文旅发展实践基地挂牌清源镇童洋村,为培养修缮技艺传承人和传统工匠提供了条件。
随着历史名镇名村和传统古村落不断地保护发展,如今,走进寿宁县的一些村落,就会被古宅石巷、廊桥水车唤起悠远的记忆……经过活化利用的不少传统村落也成为旅游的好去处。
其中,下党乡以村庄整体建设为主,让各自古建筑连点成片,营造浓郁历史氛围,建立历史风貌与红色旅游相结合的模式,做大做强旅游产业,从而反哺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及传统古建筑,更好地实现保护和利用。
“古建保护成效初显,下一步,我们将开展历史文化名城街区名镇名村传统村落和历史建筑保护利用工作培训,提高镇村干部的专业技术水平,同时,进一步完善机制,制定出有效的、有针对性的管理机制,做到保护和利用并重,使这些传统村落不断焕发新生。”卢莹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