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永春县:让红色融入清清碧水 打造生态绿色底色
2021-12-02   来源:永春县河长办

近年来,泉州市永春县以被列入福建省综合治水试验县和全面推行河长制为契机,充分发挥地方党政主官作为河湖治理保护第一责任人作用,探索出一系列河长管河治水的模式,形成了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全域治水成功经验。

坚持党建引领 发挥党员能动作用

为进一步发挥党建在水污染治理工作中的引领作用,推动党建与河长制工作同频共振,该县通过“党支部、党小组、党员”三级联动,积极引导党员干部参与到治水护河工作中。

建强“指挥部”。永春县组建“党建+河长制”工作领导小组,统一安排部署具体工作,负责重大事项、重要问题的调度指挥和统筹协调。各党小组负责所挂钩流域“党建+河长制”工作的协调、检查、技术指导等工作。

配强“战斗员”。组织股级以上党员干部挂钩联系永春县部分劣V类水质河流,一线查摆问题,带头跟踪整改,提供水利部门的技术支持,切实发挥党建在治水中的引领作用。

设立志愿岗。组织党员开展志愿监督、义务巡河等工作,并协助各级河长开展巡河。部分党员干部在节假日期间还坚持在巡河护河一线,以身作则,带动了广大机关党员。

组建护河队。组建一支青年党员护河队,将治水护河行动作为党史学习教育和“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的课堂,在河流边开展支部党员活动日、党建主题活动。

当好宣讲员。调动党支部党员力量,以水生态文明馆为平台,培训一批业务熟练、素质过硬的讲解员,宣传永春县水生态文明成效和治水理念。

推行联动机制 确保治理工作到位

永春县通过“四联”工作法,把党建引领作用充分渗透到各项工作之中。

组织联建。由永春县河长办牵头,着眼农村水污染治理,与沿岸的社区(村)党支部联合开展主题党日护河活动,发动农村党员加入巡河护河队伍,有效提高了沿岸群众生态保护意识。

工作联动。永春县利用“河长通”APP人员履职、问题处置、工作调度等多项功能,通过系统“搭台”,打通水域交叉,实现了水域全系“一张图”、上下联动“一张网”、护河治水“一条心”。

矛盾联调。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对河道管理中发生的矛盾纠纷,采取党支部牵头、业务部门主抓、党员带头参与的联合调解机制,及时妥善处理了工作扯皮、利益冲突等矛盾。

问题联解。县成立河长协会,积极邀请退休党员领导干部、广大乡贤和社会热心人士担任河长制工作督查专员,把爱河护河写入乡规民约,着力推进全民治水,有效化解了工作中遇到的难题。

加强考核监督 狠抓党建责任落实

永春县通过强有力的责任机制,力推“党建+河长制”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严格规章制度。制定了“党建+河长制”创新项目实施方案;出台了《党员河长制工作督查制度》等多项制度,促进了“党建+河长制”的常态化、规范化、制度化。

严格责任落实。建立河长任期考核机制,通过日常考察、蹲点调研等方式,督促履责,倒逼党建责任和工作责任“双落实”。

严格考核管理。将护河巡河表现纳入支部书记“双述双评”、纳入党员民主评议,作为支部和党员评先评优、年度考核的重要指标,营造浓厚争先创优、比学赶超氛围。

严格监督管理。组建“党建+河长制”工作督查组,按照“三随机”原则,每月开展河道检查暗访,并将发现问题进行通报。

创新方式方法 赢得护河治水实效

永春县通过多样化的开展形式,辅以“新”科技,助推“党建+河长制”手段升级。

在手段上求“新”。永春县启用“无人机自动巡河”,实现远程监控河流情况,减少人工巡河盲区,确保河流巡查全覆盖。构建三维高清“数字河流”,建立全面化、可视化的线上监管平台,提高流域环境研判效率和预警应急能力。开发“河长通”APP,确保问题及时发现、及时上报、及时处理。

在机制上求“新”。将党建融入流域治理中,积极打造桃城镇南星社区、五里街镇头村等“党员河长治水示范河”。助力水生态文明展示馆建设,因地制宜融入党建联创工作室,通过专家挂钩、党员帮扶、党建调研等形式,打造水生态文明建设的特色党建工作点。

在文化上求“新”。利用永春县文化节庆活动,串联地方水历史和治水故事,以方言、歌舞、小品等形式排演“党建+河长制”一台戏,打造水文化红色剧目。利用发展乡村旅游,打造红色主题旅游文化特色基地,展示“党建+河长制”建设成果。结合沿岸乡镇地域文化特色,打造滨水文化景观带红色主题文化公园,宣扬“红色+绿色”生态文明。

责任编辑:小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