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尾闽江村:从“渔”到“旅”美丽蜕变
2021-12-01   作者:王威 马丽清   来源:福州晚报

马尾琅岐有一个远近闻名的“明星村”——闽江村。村庄毗邻闽江入海口,村民世代捕鱼为生。

  闽江村因“渔”而兴,也因“渔”而衰,并一度沉寂。去年,村里开启了一场从“渔”到“旅”的美丽蜕变。闽江村巧做“渔文章”,着力打造“吃、住、玩”一体的旅游产业链。

    因“渔”而兴

  一跃成了“明星村”

  琅岐岛位于闽江入海口,靠江临海,风景秀丽,被称为“闽江口的明珠”。闽江村位于琅岐岛南部,这里曾是个纯渔业村。靠海吃海,村民世代捕鱼为生,生活起居都在渔船上,被称为疍民。

  “‘上无片瓦,下无寸土,以船为家,终日漂泊’是当时村民的真实写照。”闽江村党总支书记、村主任江燕敏说,那时,连家船都停靠在雁行江以及村里河道旁,船只聚在一起,形成了水上村庄。20世纪五六十年代,渔民开始陆续购置土地上岸建房。

  闽江村依海而兴。在渔业资源丰富的20世纪六七十年代,村民“一船捕回千担鱼”很是常见。到了20世纪90年代,村里渔业达到鼎盛期,捕鱼的船从机帆船升级为了钢制渔船。闽江村也成了省内远近闻名的“明星村”。

因“渔”而衰

  渔民转型谋新业

  进入21世纪,随着渔业资源衰退,闽江村渔民陷入“无鱼可捕”的尴尬境地,收益锐减,生计困难。昔日富裕村成了负债村。2002年是渔民最困难的时候,当时村里欠下28万元债务。上岸转产成了唯一出路!但渔民文化低、少资金、缺技能,能干些啥?

  今年61岁的江德康是闽江村的老支书,在村里一干就是37年,今年卸任。江德康说,村里少有耕地,搞农业行不通。最后,大家一合计,决定还是利用渔民自身的优势,搞海上运输。

  2005年,江德康和其他村两委干部牵头成立了船务公司,由村民们自愿集资参股。公司主要从事农产品、建筑材料等物资的海上运输。

  起初,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有20多名村民投资入股,公司购置了2艘运输船承揽生意。“渔民不仅是股东,更是公司员工,船长、轮机长、舵手、水手等都由他们来担任。”江德康说,当时海上运输市场好,船务公司第一年就赚到钱,2008年便收回了成本。

  看着有前景,越来越多村民跟着入股。最顶峰的时候,船务公司有17艘船,从业人员有160多人,总产值超5000万元,股东人均年收入10多万元。受疫情影响,今年船务公司船只减至10艘,总产值3000多万元。

  有了船务公司的引领,村民改变了过去单纯靠海吃饭的劳作形式,有人出去创业打拼、有人到邻近县区从事渔业捕捞、有人承包鱼池进行养殖,转产形式多样,日子又红火起来了。

 以“渔”聚业

  渔村端起“旅游碗”

  渔民转产谋新业,渔村也走上转型拓富路。

  2019年,闽江村列入马尾区美丽乡村建设村。去年,闽江村进行了美丽乡村再提升。借着“美丽乡村”建设的东风,闽江村巧做“渔文章”,全方位打造“吃、住、玩”一体的美丽乡村精品村。

  “雁行江畔有一片约1亩的空地,长期以来,堆满杂物,杂草丛生。去年,村里结合江畔风光和渔村特色,在这里打造了一条30米长的景观长廊和湿地公园,建了民宿、挖了垂钓池,成了渔村的‘网红打卡点’。”江燕敏说。

  看到,洁白芦苇荡随风摇曳,点缀在雁行江畔,三两只渔船泊于岸边,一片静谧。在江畔公园里,草木葱郁,5栋木屋民宿点缀其间,渔家风情十足。推开民宿大门,一口垂钓池临江而建,不时有游人沿江畔漫步。

闽江村还在渔村文化上下功夫。作为传统渔村,村民对龙舟文化情有独钟,每年端午节都会举办龙舟竞赛,村里的龙舟竞赛也是琅岐岛内的一个亮点。闽江村做活龙舟文化,在江畔建了一座龙舟房,改装了5艘龙舟,打造日常休闲龙舟游。今后在闽江村,除了吃海鲜、住民宿、享垂钓,游客还可以乘坐龙舟沿雁行江游览琅岐岛,观赏生态美景,沿途还可以靠岸到休闲农庄里体验采摘乐趣。

  此外,闽江村还在江畔公园里打造了两艘30米长、5米宽的“浓缩版”机帆船,讲述老渔村“靠海吃海”的故事。

  江燕敏介绍,目前,村里正在为民宿、休闲龙舟游等项目物色合适的运营团队,形成完善的旅游产业带。

责任编辑:林晓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