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跃基说,制作熟地看似简单,但每一道工序都靠纯手工
制作熟地时,需要用到老黄酒
一家三代在古厝里制熟地
九蒸九晒古法制熟地
从南安官桥镇,翻越过大山,溯溪延行曲折而上,来到九溪村东后,用传统技艺制作熟地的沈氏家族,便居住在这里。
沈氏家族的沈跃基,是九溪熟地技艺第十代传承人,这些年来,在父辈的带领下,他在自家古厝里制作熟地,延续着老祖宗传承下来的最传统的手工技艺。其制作的九制熟地,流程繁琐,工艺复杂,还加入了祖传秘制的中药配方。今年,沈跃基的九溪熟地“官桥九制熟地制作技艺”被列入“南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
近日来到九溪村,探访熟地九蒸九晒的古法技艺。
整个流程至少需六个月
一进屋,只见古厝正厅前,用板凳支起的一个个小竹匾上,晒得黝黑发亮的熟地,在深秋的日光里,一颗颗黑如漆、光如油、圆如球。
这些熟地,大多已经过三次的蒸晒,还得再来个六蒸六晒。沈跃基说,制作熟地看似简单,但每一颗熟地都是经过传统技艺——九蒸九晒,过程繁琐得很,每一道工序都靠纯手工,要花费很多精力与时间。
每年夏季,沈跃基先开始酿制陈酿老黄酒。因为熟地九蒸九晒时,需要用到老黄酒。到了农历九月,制作熟地的最佳季节来了,天冷秋燥,晒熟地容易干。他亲自前往河南精挑细选采购了生地,回来后经过清洗、去皮、晒干,用老黄酒浸泡七天七夜后,放入古式蒸笼,置于大灶台,用木柴火,文火蒸煮12~24小时,蒸笼里飘出一阵阵熟地的清香。
生地煮熟后,沈跃基会加入秘制中药,静置缸中浸泡24小时以上,白天放在太阳下自然日晒,每隔一小时翻晒一遍,晚上和老黄酒手工捏制成结实的圆球状后继续蒸煮,每捏一个熟地约需5分钟,很耗时间和耐心。如此反复九蒸九制,日晒月照,吸取天地日月之精华,直至晒干后,密封于瓮中数月,方能成为九制熟地。整个流程下来,天气好的情况下,至少需要六个月时间。
“熟地黄有补血滋阴、益精填髓、抗炎、抗焦虑、抗衰老等功效。”作为中医师的沈跃基介绍,临床上,熟地是可用于肝肾阴虚、血虚萎黄、盗汗遗精、眩晕耳鸣、腰膝酸软、须发早白、月经不调、崩漏下血等辅助治疗的大补类良品;在日常家用中,每次可取三分之一或二分之一用于炖鸡、炖鸭、煲汤,也可与黄芪、枸杞等冲泡饮用。
清朝时被赐为皇宫贡品
九溪村的熟地名扬四海,尤其是沈跃基家的九制熟地,通体色黑油润,质地柔软粘腻,在清朝雍正至道光年间,还被赐为皇宫贡品。
沈跃基说,祖上沈西添、沈韩华曾因进贡朝廷有功,受清朝皇帝两次奉旨授匾恩赐。翻开沈家厚厚的族谱可以看到,沈西添在咸丰年间,奉旨赐匾“望协乡阁”四个字准以八品顶戴荣身,沈韩华在光绪年间,皇
恩授予“修职郎”礼部注册准予。祖上创立的“杏林为记熟地”远销海内外。
沈家的熟地制作技艺传承了200多年。沈跃基作为沈西添的直属第十代传人,秉承祖训传统制造手艺,精心研制九制熟地。他从小就跟在父辈身边学习制作熟地技艺,那个年代,制作熟地工序复杂,赚不到什么钱,迫于生计,闲时才做点熟地卖,以补贴家用,沈家熟地沉寂了有些时光。
不怕后继无人家中女儿乐意学
沈跃基坦言,年少时,并未深刻意识到传承沈家熟地技艺的急迫性。因为也是中医世家,为传承中医技艺,他便到外地求学。前后辗转二十余年时间,他回过头来,有了新的体悟,何不妨将所学中医知识与熟地结合,将沈家熟地技艺发扬光大。2015年,他回到九溪村开办了诊所,一边为家乡人看病,一边恢复沈家熟地制作古法,将
所学中医知识运用到熟地制作上,还带动村民参与其中。
如今,九溪熟地逐渐恢复了往日的名气。
其实,沈跃基家每年出炉的熟地,量并不多。他说,想做的始终是一份情怀,延续老祖宗的那份荣誉。眼下,他不怕后继无人,家族小辈都很乐意跟着他学做熟地,年仅七岁的小女儿做起熟地来,也是津津有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