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闽南师范大学策划并组织编撰、海峡两岸学者共同编写的《台湾通史》(六卷本)(以下简称《台湾通史》)在北京举行了首发式,该书共有6卷,162万字,从立项到出版历时8年,全景展现了我国台湾地区从远古到现代的发展历程,以翔实的史料无可辩驳地证实了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部百万字巨著在探究两岸历史渊源上究竟有何亮点?它的现实意义又在哪里?
从远古记录到现代
“从自然地理变迁史上看,台湾属于闽台半岛华夏古陆的一部分,从福建沿海到台湾岛,在史前时期多次成陆地而连为一体……早更新世前期,由于地壳上升和气候变冷,沿海地区发生海退,海岸线向海洋推进,这时,台湾海峡海底露出水面,构成广阔的大陆架平原,台湾岛和福建沿海岛屿成了大陆的一部分。”
“距今2500~1800年,台湾进入新石器时代晚期后段……在这期间,中国大陆的文献已经开始涉及台湾及澎湖岛。距今约1800年的东汉时期,有所谓‘东醍’‘夷洲’的记载。通过这些文献记载,我们可以知道中国大陆不仅长期以来与台湾之间有着密切的种族与经济文化联系,而且中国人也最早来到了台湾和澎湖列岛。”
……
翻开《台湾通史》,最先映入眼帘的是“台湾的史前文化”一章。“我们希望通过展现台湾近50年来的考古发掘资料,让大众看到早期台湾与祖国大陆的密切关系,用坚实的史料论证‘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一极具现实意义的论断。”本书主编、闽南师范大学闽南文化研究院名誉院长陈支平教授告诉,早期台湾史是以往各类台湾历史著作中最容易被忽略的部分,而本书介绍了台湾的远古历史,更加系统客观地把台湾与祖国大陆的历史渊源完整地体现出来。
为全景展现台湾的历史概貌,《台湾通史》一共分为6卷,包括上古至明代卷、明郑卷、清代上卷、清代下卷、日本殖民统治时期卷和现代卷,分别由两岸学者完成各卷内容,形成了迄今为止时间跨度最长、涵盖内容最全面、篇幅最大的一部台湾通史性著作。
共享史料共写史书
为了获得最翔实的史料,《台湾通史》充分吸纳了近年来两岸学术界对于台湾历史的最新研究成果。
“20世纪90年代,我曾在台湾暨南大学、东吴大学任教近两年。其间,我搜集、整理了大量台湾学者的研究成果和史料,还拜访、结识了多位台湾史学界的知名学者。”陈支平告诉,当他向岛内学者发出共享史料、共写史书的邀请时,立即获得了热烈响应。“在大家看来,作为史学工作者,承担起对台湾历史正本清源的重任,我们责无旁贷。”
与此同时,陈支平还邀请自己在厦门大学任教时的台湾学生施沛琳承担第六卷的撰稿任务。施沛琳利用寒暑假时间返回台湾,拜访台湾成功大学考古学研究所所长刘益昌与研究考古、历史学的台湾“中研院”研究员宋光宇等人,交流写作心得。
64岁的台南人施沛琳曾是台湾岛内知名报人,退休之后选择跨海求学,在厦门大学攻读博士学位,而后执教于闽南师范大学。“在与台湾学者交流的过程中,我们见识到了他们术业专攻的敬业精神。”施沛琳介绍说,《台湾通史》史料翔实,离不开大家一直以来的辛勤研究。比如,台湾少数民族部分的编撰工作难度最大,负责该内容的徐泓教授做了大量的调查与研究,才将资料补充完整;历史最为久远的上古至明代卷,由刘益昌、宋光宇两位专家负责,他们找到了人类考古学方面的证据,介绍了旧石器时代晚期福建漳平奇和洞遗址与台湾长滨文化的相似性与联系性,用史实论证“海峡两岸同宗同源”。
由于曾做过,过台湾史的有关内容,并亲历了台湾光复以后的发展历程,施沛琳成为《台湾通史》现代卷的撰稿人之一。“这段从台湾光复一直到岛内两大政党轮替的历史,从客观角度阐述了两岸关系的变化。以史为镜,它向大家展示了‘两岸好,台湾才会好’的至理箴言。”
为了做到以史服人、用证据说话,编撰团队经常往来于两岸之间,搜集专著、文书,考察民俗活动。比如,负责编写清代下卷的福建师范大学教授林国平、闽南师范大学副教授马海燕于2014年至2015年间5次到台湾进行田野调查,共搜集近300种专著、文书,多次考察宫庙和民间习俗活动,为写作清代台湾的乡族社会、女性生活、宗教与民间信仰、方言与民俗内容奠定了坚实基础。
“定稿过程中,尤其在各卷衔接上,两岸学者密切沟通、反复讨论,常常深更半夜都在商讨细节。”陈支平表示,对这部著作的编写,体现了两岸学者的历史担当,也是“两岸一家亲”的真实写照。
传播两岸正确史观
说起《台湾通史》,大家可能最先想到的是连战的祖父——连横先生的著作。时隔百年,为何又要编写这样一部类似的著作?该项目负责人、闽南师范大学闽南研究院副院长刘云表示,20世纪80年代之前的台湾地方史著作多以普及性读本为主,此后的著作则多因政治因素而强调“台湾本土意识”,要让正确的史观回归,亟需一部客观展示台湾从远古到现代发展的通史性著作,这是反制“台独”分裂图谋的有力凭证。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们必须拥有表述台湾历史的话语权。”作为该书主编,陈支平认为,民进党当局上台后,不断推行渐进式“台独”,在文化方面不断“去中国化”,在历史表述上炮制种种谎言以及貌似学术的歪理邪说,企图改变台湾年轻一代的国家、民族认同感。例如,将连横所写的《台湾通史》序言部分删除、把中国史并入东亚史、降低文言文比例等等,可谓用尽心机。“反制民进党当局‘去中国化’的倒行逆施,就要厘清台湾文化从哪里来、台湾人从哪里来,这是当前学界两个最迫切的任务。”
据介绍,目前《台湾通史》已成为闽南师范大学硕博士的指定学术参考资料,下一步有望列入校本课程。此外,闽南师范大学还计划编纂、出版《台湾通史》的绘本,将专业术语化作生动的语言,向两岸青少年推广。“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只有让正确的史观走进年轻一代、走进千家万户,才能凝聚起两岸同胞的力量,共同致力于两岸的和平发展。”刘云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