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疫物资捐赠、“逆行”身影、手写请战书……在泉州花灯市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林伟忠的工作室内,两盏采用传统宫灯造型的彩扎灯尤为醒目。浅色系的绸布上,一张张红色刻纸十分显眼,每一张刻纸就是一幅小画,定格着抗疫防疫一线的温情与感动。
历史悠久的泉州花灯,以独有的刻纸、针刺工艺和料丝镶装技艺闻名海内外,是南方花灯的典型代表,2006年入选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闽南语中,“灯”与“丁”谐音,泉州花灯寓意人丁兴旺,有迎接光明之意。这也正是林伟忠用花灯致敬防疫一线工作人员的用意所在,“希望疫情早日退去,大家都能平平安安。”
自本轮福建疫情发生以来,民众同心抗“疫”,为爱发声。林伟忠以此为主题,创作了三盏主题花灯,一幅幅全民抗击疫情的生动画面,在精美花灯上呈现。
走进位于泉州市鲤城区许厝埕13号的泉州工艺美术厂,林守明、林伟忠父子的花灯艺坊就藏于其中。推门而入,俨如走进一座花灯博物馆,各种造型、色彩鲜艳的花灯摆满其间,墙上还挂着不少剪纸画、雕刻等作品。
“疫情发生后,我看了很多报道,深受感动,加上收到邀约录制电视节目,我就想创作抗‘疫’主题花灯。”林伟忠告诉,近期他一共创作了三盏花灯,其中两盏为彩扎灯,一盏为针刺无骨花灯,“我想以花灯这一艺术形式向每一位在防控一线默默付出的人表达敬意”。
“彩扎灯的制作工序并不复杂,但是扎骨架是一项体力活。”林伟忠介绍,两盏彩扎灯分别采用竹子、铁丝搭设骨架,要让这些“硬”材料变“软”,化为各种造型,需要技巧与气力。“我父亲林守明已经70多岁了,但手艺并没有放下,这次是他一起帮忙扎好了骨架。”
扎骨架、贴绸布、贴花边、挂灯穗……制作花灯的每一步,都考验耐心和工艺,但最难的还是刻纸。“我采用的是铝箔纸,质地很软,有些线条比较细,不小心断了就只能从头再来。”林伟忠说,这两盏彩扎灯一共有6张刻纸图,人物较多,点缀花朵、星形等元素,细节丰富,十分考验技艺。
最令人瞩目的当属那盏针刺无骨花灯,造型宛如绣球,灯光亮起,通体璀璨。在灯光映射下,一幅幅抗击疫情的动人画面,搭配“加油”“抗疫”“奉献”“信念”等字样,十分醒目。
“这盏绣球灯共有12个面,每一面都有一张画和字,底下还刺有‘共克时艰’的字样。”林伟忠说,这盏灯糅合针刺、刻纸技艺,也是他和父亲共同设计制作的。
自去年疫情以来,花灯遭遇滞销,但林守明、林伟忠父子仍然坚持制作,从“手艺人”变成“守艺人”。“待到疫情消散时,希望这三盏花灯将有机会得以展示,迎接五湖四海的游客,将泉州花灯艺术发扬光大。”林伟忠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