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条村道干净整洁,一座座小楼错落有致,一排排大棚整齐有序……虽已过白露,但暑热未退,走进顺昌县郑坊镇兴源村,一幅生态宜居、乡风文明、产业兴旺的美丽画卷映入眼帘。
“景色美、家殷实、人勤快。”兴源村党支部书记叶小华用一句话概括了兴源村的情况。
郑坊镇位于顺昌县南部,全镇7个行政村近30个自然村,部分自然村分布在高山、深山和地质灾害隐患地区。有3个自然村7个村民小组,345户1297人的兴源村紧挨着郑坊溪,与集镇隔溪相望。
叶小华感慨地说:“我是兴源村人,大部分时间都生活在村里,过去交通不便、信息不灵、基础设施落后等条件制约着村子的发展和村民脱贫。‘媳妇嫁到村里第二天就跑了’就是形容我们村。这些年,得益于党和国家的好政策,我看着兴源村从一个贫困村变为美丽富裕的新农村。”
“2006年,镇里开始对兴源村进行整体规划提升,并启动一期建设。”叶小华介绍,2006年顺昌“6·7”特大山洪地质灾害发生后,当地党委、政府遵照“农民自愿、一户一宅”的原则,结合“造福工程”,将镇里的灾后移民安置点设置在人口相对集中、辐射力较强、有产业依托,且交通方便的兴源村。
很快,“斜屋顶琉璃瓦、七彩墙文化砖”的农家连体式别墅成为村民的新居,村里的公共资源和配套设施也逐步完善。
如今,兴源村建设已经进展到三期,村里清一色青砖绿瓦小楼,分为别墅式和小高层,别墅式两层半,二三期的还有后院;小高层一栋8户,考虑到农民储物的需要,小高层里还特意设置了仓库。
今年56岁的村民刘春生2006年从俸窠村石洋自然村搬到兴源村一期的新居。他说:“我在家承包毛竹山,儿子在南京做小吃生意,一家人收入还不错。而且,住在村里,生病有地方看,孙子就在村里上幼儿园,生活不比城里差。”
近年来,村党支部抓住各种发展机遇,在大力改善村民生产生活条件基础上,按照乡村振兴总要求,充分利用国家各项惠民政策,积极引导村民找门路、谋发展,村民生活是“一天一个样”。
目前,全村大约有500人在全国各地从事小吃行业。加上兴源村紧邻顺昌工业园区,园区有20多家企业,村民可以选择在家门口的企业上班,同时还能兼顾家庭。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随着顺昌县推出“森林生态银行”和“一元碳汇”平台,兴源村的山林和空气变得更值钱了。“这几年,我们在‘一元碳汇’上就卖了60多万元。”叶小华笑着说,“去年,我们还利用神农菇业的下脚料发展食用菌种植,15个食用菌大棚平均每个有1.5万元的纯收入。今年,我们计划扩大面积,争取村财突破50万元。”
丰富的业态把村民生活点缀得多姿多彩,大家的日子越来越有奔头,小康生活的美好画卷正在兴源村徐徐展开。(卢国华 池亮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