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遗产时代,泉州要怎么做,泉州历史文化中心如何作为?5日,泉州历史文化中心第三次换届暨成立38周年纪念会在泉州市区承天寺举行。从意气风发的青年,到皓首苍颜的老者,80多位泉州本土文史工作者齐聚一堂,忆初心、话传承。
源于文化自觉自信 创办获项南同志大力支持
时光倒回,泉州历史文化中心的成立,源于泉州人高度的文化自觉和自信。
1982年,泉州入选国务院首批历史文化名城,海内外泉州乡亲无不欢欣鼓舞。如何守护宝贵荣誉、光大泉州文化,成为大家思考的命题。1983年,已离休在家的原晋江专区泉州市委副书记、市长王今生,写信给时任福建省委书记项南,倡议成立民间组织泉州历史文化中心,以集结志士学人,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和管理好这座文化名城。这一倡议当即获福建省委、省政府批准与支持。
此后,以王今生为创办人的泉州历史文化中心,团结了陈泗东、陈允敦、吴捷秋、傅金星、周焜民、陈日升等一大批文史界的中坚人物,逐步开展保护和整理工作,不时为保护和建设历史文化名城向泉州市委、市政府建言献策,并以丰厚的学术和研究业绩,获评全国先进社科组织。
原泉州木偶剧团团长王景贤,是中心下设非遗组召集人。“多年来,大家搜集文献、开展田野调查、组织各种专题研讨会、办杂志、出专著、修复古迹、无偿承建文教公益建筑,建言献策内容涉及海交、城市建设、方言、南音、戏曲、民俗、宗教、武术、地方建筑、文教事业等领域,研究成果如雨后春笋。”对中心历史了如指掌的他这样介绍。
38载薪火相传 以保护历史文化名城为重点
薪火相传、初心不忘。“一直以来,中心把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及优秀非遗文化视为研究和工作重点,把传承和行动视为最好的纪念。”从创立初期就参与其中,曾任泉州市副市长、泉州历史文化中心理事长的周焜民清晰记得——
上世纪八十年代到本世纪初,承天寺、开元寺、崇福寺、少林寺、威远楼、延福寺、铜佛寺……由王今生主持重建或修复的古迹多达20多处;
包括旧籍整理、新著出版、资料汇编、文艺创作、非遗硏究推介、名城和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等在内,中心已编纂出版《泉州历史文化丛书》《文史类稿》等30多册;
为提高学术研究层次和水平,在中心原理事长孙立川博士等多方努力下,中心聘到国学大师饶宗颐出任最高学术顾问;
2017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家就泉州申遗前来实地考察。根据泉州市申遗办安排,中心的周焜民、释向愿、吴幼雄、陈鹏鹏应邀参加座谈会,并就城市规划建设与文物遗产保护等四个主题作发言;当年10月,中心还按泉州市政府要求为申遗文本提供参考材料。
今年7月,五祖拳鹦山馆面向社会开馆授徒,暑期招收了首批50名8—12岁的学员开展国家级非遗五祖拳传承活动。“至此,中心下设历史文化名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术研究、书画研究四个小组以及南音梅花馆、五祖拳鹦山馆两个馆。”周焜民说,这些为守望泉州丰富的文化瑰宝提供了探索和尝试。文化战线的老领导和关心关注文化的历任泉州市领导,也对此给予鼓励、寄予厚望。
世遗时代再出发 让“后生仔”接续文化火种
恰如创办初期的风云际会,今年7月25日,“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正式成为中国第56处世界遗产,为新换届的泉州历史文化中心提供了巨大的担当作为空间。
“新出发喜逢新机遇。”孙立川欣然感慨,世界遗产时代,有更多工作要做,有更大贡献可为,殷切期待更多年轻学者加入。事实上,让“后生仔”接续文化火种,近年越来越受到重视。2019年,在中心特意邀约安排下,泉州本土青年学者翻译《刺桐双塔》《泉水之城》和《中国传奇》三部有关泉州的英文文献著作,得到成长锻炼机会。此后中心“纳新”,也特别注意中青年学者的吸收。
新当选的理事长蔡胜铁还将走进校园培植文化传人提上重要议程。“未来要考虑编写或参与编写校本课程,让泉州的孩子更了解泉州、更爱护泉州。”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