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爱留守儿童,不仅是从同情心和道德感出发的慈善行为,而且是社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要面对的理性决策。要在城市和乡村两个场域综合施策,形成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良好氛围,让更多留守儿童都能在关爱下健康成长。
今年3月,民政部、教育部、公安部联合发文,要求从2016年3月底至7月底,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一次农村留守儿童摸底排查工作。近日,这项排查工作已经结束,截至27日,浙江、重庆、山东、四川等省份或辖区内地市已公布摸底排查结果。有省份还公布了完全处于无人监护状态的儿童数量。湖北省数据显示,该省现有农村留守儿童73.9万余人,其中无人监护的有1.1万余人;福建也有811名儿童处于无人监护状态。
“部分省份上万留守儿童无人监护”这项调查结果令人震惊。依此类推,全国无人监护的留守儿童数目惊人。儿童时期是一个人健康、心智发育成长的关键时期,在这样的关键时期缺少父母的监护和关爱,任由大量少年儿童散落在城乡无人看管监护,极易给留守儿童造成健康短板,埋下心理隐患。
我们正处于前所未有的城乡社会转型进程中,而留守儿童问题则是观察城乡融合发展的一枚切片。也许对很多在城市生活的人,或者在农村长期生活没有打工的人来说,留守儿童只是一个抽象的概念群体,但是对于每一个留守儿童本人以及他们的父母来说,都有着对母子分离的切身体会。
如果不是迫不得已,谋生无路,哪个父母愿意骨肉分离,远赴他乡?孩子是民族的未来,留守儿童的成长与我们的未来密切相关。如果对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不能引起足够重视并加以解决的话,其带来的社会代价和成本也必将由整个社会来买单。“少年强则中国强,少年弱则中国弱”,关爱留守儿童,不仅仅是从同情心和道德感出发的慈善行为,也是社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必然要面对的理性决策。从这个意义上说,摸底全国留守儿童数量,迈出了解决留守儿童的关键一步。
长期以来,关于留守儿童只有国家统计局根据人口抽样调查的统计推断,要想采取干预措施缺少针对性的客体。而此次,通过摸底排查则是精准的绘制出了留守儿童的精准的“生存地图”,有利于采取更加精准的帮扶措施。今年2月,国务院下发《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明确要求“建立翔实完备的农村留守儿童信息台账,一人一档案,实行动态管理、精准施策”,把“精准”固化为制度原则。这些,都是做好关爱留守儿童必不可少的基础工作。关爱留守儿童,信息不准确是不行的,只有通过精准的排查摸底,并建立起农村留守儿童的大数据系统,才能确保解决农村留守问题的各种行动才能精准发力、精准见效。
同样,也必须看到,做好留守儿童的排查和识别只是第一步。解决好留守儿童问题还需要在城市和乡村两个场域多措并举、综合施策。
在城市,要加强对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支持力度,尤其要加强对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的支持。尽管当前城市里优质教育资源也是稀缺的,但是,做好教育领域的基本公共服务是实现农业人口市民化的前提,只有做好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才能消除进城务工劳动力的后顾之忧。必须要看到,除了教育之外,当前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仍有不少障碍,户籍、住房、医疗、社保、就业等等,都不同程度上构成了城乡二元分割的鸿沟。消除城乡分割鸿沟,让更多留守儿童能够跟随父母在城市上学、定居、生活,而不是困守农村心灵和物质的孤岛,必须要完善加快市民化的进程。
另一方面,在农村也必须做好留守儿童的各项关爱行动措施。在关爱农村留守儿童这件事情上,政府、学校、社会、家长,任何一方都不能少。政府不仅要出台关爱救助留守儿童的专项行动,也要在当地创造更多就业机会,推进关爱留守儿童的各项立法和执法行为。学校不仅要关注留守儿童的课堂教育,也要在关注留守儿童心理健康上采取更多有针对性的行动。要充分发挥农村村委会、各类社会组织和个体的积极作用,着力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家长有条件的,要常回家看看,没条件的也要与留守子女通过电话、qq、微信等多沟通,让每一个留守儿童在遇到困难和问题时都能及时获得帮助,健康成长。
在城镇化和市民化完成之前,留守儿童问题会持续存在。只有落实对留守儿童的各项政策,发动和支持家庭、社会力量以各种形式开展活动,在城市和乡村都形成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良好氛围,才能让留守儿童别样而又无奈的成长经历少一份苦涩,少一份孤独,更加健康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