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岩漳平市贵龙尖家庭农场:茶旅融合产业兴 乡村振兴有奔头
2021-08-20   来源:福建省农业农村厅农经处

漳平市贵龙尖家庭农场位于南洋镇北寮村贵龙尖,采取“以茶兴业,茶旅融合”的经营模式,一家人一直专心从事茶叶种植和加工,既提高了经济效益,又促进了产业融合,打造漳平水仙茶产业发展新高地。

农场主陈杰出生于1988年。生长于漳平水仙茶之乡,是漳平水仙茶制作技艺龙岩市级非遗传承人陈清华之子,受到家庭环境的影响和对水仙茶怀有深厚的感情,中专毕业之后返乡从事水仙茶产业的发展。2013年在北寮村贵龙尖流转土地110余亩,从事水仙茶种植和加工,经过八年的努力,实现了经营年收入20余万元,随着资金的逐步积累,将经营重点逐步向产业融合方向发展,不断绿化美化茶园,加强基础设施投入,扩大对外宣传,形成了南洋镇新晋的网红打卡点。目前,贵龙尖家庭农场共种植水仙茶110亩,建设清洁化厂房一栋800平方米,蓄水池三个(其中一个300立方,两个150立方),生产管理用房一幢100平方,茶山道路硬化3公里,观景台2座,安装专用变压器以及电信网络专用线等等。贵龙尖家庭农场秉承“茶旅融合,以茶促旅,以茶兴业”的理念,实现了经营效益和生态效益双提升。

选好宜茶地块,绿化美化茶园

贵龙尖家庭农场地理优势比较明显,远离公路主干线,周边没有任何工矿企业,千山之中,四面环山,海拔600米,土壤微酸,土中带有砾石,属微酸砖红壤土壤,左倚4A九鹏风景区,右依千年古茶树群,水气足,雾气大,茶园绿化环境好,种植植物种类多,有利于虫口分散,不易出现暴发性虫害,昼夜温差大,十分有利于提升茶叶品质。从选址到种植,多次邀请漳平水仙茶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张兴义、张士安等人实地考察,现场指导,规划种植,在茶园套种紫薇、金针花、木槿花等,初步形成了生态好景观美的茶园。

注重生态管理,夯实茶园基础

一方面加强基础设施投入,建设蓄水池、喷灌、排水沟、茶山道路硬化、休闲栈道及护坡改造和种植绿化树等,另一方面下好基肥,长期坚持人工除草,邀请重庆大学博导王中康教授以及市农业农村局专业人员现场指导生物防控技术。邀请留德土肥专家师力平对种植土壤进行检测,并配置专用肥进行改良,用异色瓢虫、捕食螨、赤眼蜂、土生剑毛螨,绿僵菌等办法进行生物防控,全力打造生态茶园。这种生态的理念,不仅茶的产品好,安全度也高,多次农残检测,均百分百达标。

发扬传统技艺,提高制作技能

漳平水仙茶是乌龙茶系中唯一的方块紧压茶,属半发酵茶,制作工序繁多,工艺细致,其中一些工序是需要高超的技能才能完成的。农场主陈杰在家跟父亲学艺多年,耳闻目染,口口相传,在外聆听郭雅玲教授等人的讲座,现场点评。积极参加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及市镇两级举办的各类培训班,积极参加各种茶展,评茶斗茶比赛,博采众长,用心体会,提升自己的制茶水平,多次在评茶中获奖,也多次评为“水仙王子”和“水仙公主”。

做好品牌培育,拓宽营销领域

贵龙尖家庭农场始终把茶叶质量安全作为发展生产的生命线,严格执行生产过程控制和产品检测,落实“源头赋码”及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制度,种植销售等全程“一品一码”,加入福建省农产品可追溯平台,建立茶园日记制度。对农事活动,用药用肥情况,生产资料,产品销售以及气候湿度等都详细记录在册,形成区域性品牌效应,在茶叶销售及交易中做到童叟无欺,生熟不瞒,不因一时一次的贪婪而毁了名声,砸了饭碗,山东、广州等地茶商慕名而来,并对茶园进行现场直播推介。

以工代赈模式,持久扶贫解困

贵龙尖家庭农场是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倡导的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的实践者,农场“山绿了,日子也红火了”。农场积极承接南洋镇产业扶贫对口帮扶贫困户的工作任务,并做为一项长期的工作,对建档立卡贫困户优先安排就业岗位。提供载茶青、晒茶青,摇青、杀青等工序工种,提供清理厂房,清理晒青场保洁工种,提供除草施肥工种等等。工资报酬按季结算,每人每天150元打卡到人,根据贫困户的身体状况安排劳动强度较弱的工作,切实提高贫困户的劳动技能和经济收入,户均可增收6000到9000元不等,个别贫困户已独立发展茶产业或者成为制茶能人,取得了较好的效果。2020年被漳平市脱贫攻坚指挥部办公室挂牌为“漳平市就业扶贫车间”单位。

茶旅融合示范,提升产业效能

贵龙尖家庭农场通过多年的努力,每年实现经营收入20余万元,在政府的支持和引导下,做好产业融合,利用农场周边森林茂盛,茶园叠翠,标准化厂房以及人造禅茶意境作为景观设计参考意向,打造南洋生态小镇最美茶庄。除了绿化美化茶园之外,设有品茗室、凉亭、观景亭等,室内赋予禅坐禅茶禅文化等内容,室外赋予瑜伽、太极拳练习台表演,配上太阳能夜景灯光,吸引了不少喜茶爱茶的游客,也成为了文学摄影绘画爱好者的打卡地,为乡村振兴,产业发展发挥引领示范作用。

责任编辑:小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