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芳菲,春意盎然。
驻村干部们走了,但他们留下的生机却在三明市广袤农村大地上蔓延——
新修建的河堤两岸草长莺飞、孩童嬉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山水美景呈现眼前;从村里到山上的道路平整拓宽,一辆辆满载丰收的货车来回穿梭;想方设法引水入村,村民们期盼喝上一口清水的心愿实现了;立足优势、勤于奔走,希望的田野上开遍了“产业之花”……
绿水青山展笑颜,敢叫日月换新天。这是三明市第五批省、市、县选派驻村干部踏出的坚实步伐、留下的永久印记。
自2017年底,省市县三级累计选派479名优秀干部驻村任职,三年来,仅115名省、市驻村干部就争取到各类帮扶及项目资金15.3亿元。通过产业带动、易地搬迁等举措,派驻贫困村全部摘帽,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去年,派驻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更是达到18730元,年递增14.47%;村级平均收入达50.67万元,其中集体经济收入29.15万元,分别是2017年派驻前的1.99倍和3.08倍。
抓党建,打造“一支永不走的工作队”
村民对村里各种事务积极性不高,村干部组织纪律不强、办事效率低下,村里多项工作在全镇排名靠后。这是宁化县曹坊镇坪上村第一书记陆承友刚到村里时面临的艰难局面。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陆承友以建强支部为抓手,引入派驻单位——福建华电高砂水电有限公司所属集团的“7S+精益化”工作模式,并创建适合坪上村实际的党建工作“1234”新机制。通过建立党群服务中心,实行村两委亮岗履职,落实村干部工作汇报、首问、考核制度,规范办公程序和议事制度等,推动村级各项事务上新台阶。
党建引领,上坪村打了个漂亮的“翻身仗”:村里拓宽了产业发展路径,启动了美丽乡村建设,不仅2018年底提前实现贫困户和贫困村“双脱帽”,还由全镇后进村一跃成为党建示范村。
抓党建,把村干部的工作作风和工作习惯培养好,把基层战斗堡垒夯实建强,才能真正打造“一支永远不走”的驻村队伍。
基于此,三明市广大驻村第一书记们牢牢牵住基层组织这一“牛鼻子”,严格落实“三会一课”,定期开展谈心谈话、主题党日等活动,带头制定或完善党支部和村委会相关制度,推动议事决策、村务公开等阳光运行,同时加大村主干培训力度,不断提升他们的履职能力,村党组织凝聚力、战斗力不断增强。
明溪县城关乡狮窠村是个杂居村,本地人口仅占三分之一。曾经这里不仅是省级建档立卡贫困村,还是党组织软弱涣散村。“修路、修桥等村干部承诺的民生实事一件也没办,村财增收找不到好的路子,干部灰心丧气、干群离心离德。”从市委政法委到这里任职第一书记,刚开始时,余学忠是“一个头两个大”,但很快,他就调整了自己,并制订了工作方案。
从班子建设抓起!余学忠认为这是力促脱贫攻坚的第一步。他组织党员学党章、党规,学法律、法规,学廉政条例等,实施党务村务“四议两公开”,建立党务村务共商共议共决周、旬例会工作机制,推动村两委“亮、晒、评”,并打造便民服务日,深入6个自然本点,为老百姓办实事办好事。如此种种,不仅村两委团结了,干群和谐了,脱贫致富更是打开了新路。
三年多来,狮窠村从村财困难村、组织软弱涣散村变成“先进村”,村财收入由2017年的2万多元,跃升到去年的30.2万元。三年前,贫困村就实现“脱帽”,21户48人贫困户全部脱贫。
办好农村的事,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在第一书记带领下,村级事务规范运行、党建阵地用好用活、党建品牌日益彰显、队伍建设有声有色……基层党组织正爆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引领村民在小康路上往前看、朝前走。
据统计,三年来,选派村共培养入党积极分子1387名,发展新党员 959名,培养村级后备干部1038名。有209个派驻村被省、市、县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
抓产业,砥砺奋进谋发展
班子建强、人心聚集,打开乡村工作新局面后,干部们面临着又一道必答题,那就是突破产业发展瓶颈,合力脱贫攻坚。
如何变输血为造血,提高驻点村的自我发展能力?干部们带着“娘家人”的支持,怀揣乡亲们的美好期盼,筹措了一笔笔资金、攻克了一个个难题、蹚开了一条条新路,在乡镇振兴的大道上奋力奔走。
“村里红色旅游很受欢迎,要是节假日,接待的游客都会翻番。”建宁客坊乡水尾村由曾经的落后村变成“网红村”,在此担任第一书记的福建省纪委监委干部詹志勋功不可没。
水尾村曾是红军的后方根据地和建宁苏维埃的大本营,被称为“红色小井冈”。村里较完整地保留着闽赣基干游击队司令部、红军医院、红军兵工厂等旧址群。
红色引领,绿色发展。到任之初,詹志勋很快明确了发展定位。尽管路难走、钱难找、活难干,但以“双脚踩在泥上、扶贫扶到心坎”的决心,詹志勋多方奔走、到处取经,在争取到红色遗址修复的同时,组织村民讲好红军故事、传唱红色歌曲,并开发艾草红色文创产品和水尾红军莲子,让全村弥漫着浓浓的红军味,也让水尾留住了记忆、记住了乡愁。
去年8月,水尾村引进专业的旅游团队,成立自己的公司——福建省闽赣红色产业经济投资发展有限公司,采取“保底收入+利润分成”的分配机制,每年确保村财增收12万元,加上艾草、高山无公害蔬菜等家庭农场和互助合作社,水尾村打响了“红+绿”的发展牌子,致富之路越拓越宽。2017年,村财收入8万元,去年已达27.3万元;村民人均收入也从1.11万元增至1.96万元。
拳拳之心谋发展,干部们在乡野大地施展拳脚。发挥红色优势,实现绿色发展,水尾村走出了一条具有当地特色的产业路径。同样作为省纪委监委派驻建宁的干部曹锐,却在冬闲田上做起了文章,为当地产业“增色”不少。
建宁是农业大县,作为传统的制种大村,溪口镇枧头村水稻制种收获后,全村6000余亩耕地都成了冬闲田。能否盘活,培育新产业?
通过省农业农村厅,曹锐联系内蒙古光大股权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引进北方马铃薯。2018年秋天成功试种260亩马铃薯,平均亩产2000多公斤,每亩净利润2000多元。县里据此成立福建北繁南种瑞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采取“企业+家庭农场+贫困户”模式,将种植规模扩大到1000亩。目前这一做法已在全县推广,盘活了全县15万亩的冬闲田。
资金、人才、技术、信息……只要是能帮助村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生产方式的,驻村干部们都不遗余力地争取;群众意见、工程卡点、技术难点……项目推进中遇到的任何难题,干部们都想方设法去化解,把驻村当作“住家”,把村民当作亲人,在产业振兴的道路上,他们撸起袖子加油干。
据统计,驻村干部三年共策划生成村集体增收项目743个、农民增收项目1266个,有力促进了驻点村经济发展,村财村民实现双增收。
抓民生,情系百姓促和谐
宁化淮土镇吴陂村今非昔比,村民们看在眼里、感念于心。
“你看,曾经脏乱差的源头建起了休闲广场和活动室,我每天晚饭后都要到广场溜达溜达。”村民吴先生说道。
从过去远近闻名的“脏乱村”,变身为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吴陂村的美丽蜕变,主要归功于省自然资源厅派驻吴陂村第一书记刘相明。
到任第一茬,刘相明从困扰乡亲们多年的脏乱差源头——65间老房“动刀”。
这些老房位于村中央,由于30多年无人居住,这里不仅破烂不堪,而且污水横流、管网乱搭。附近居民坦言,“臭味太重,窗户都无法打开。”
房屋数量大、涉及面广,纸上动刀容易,现实拆迁却是困难重重。经与村干部商议,刘相明动员党员干部带头拆掉自己在其中的房子,示范引领下,村民纷纷效仿,历经3个多月攻坚,危房全部拆除。但其中却还有一个涉及1600多人口、村民禁忌大的香火厅。
只要肯下苦功夫,问题总比困难多。刘明相与族长沟通、登门入户宣传、召集村民现场体验,多管齐下、多措并举,最终赢得村民认可。
吴陂村位于河道下游,每逢汛期,房屋、农作物总是被淹;河道两侧还有临时搭盖的房屋、旱厕和猪圈,污水直接排进溪中,污染严重。为解决每次汛期大水入室的安全隐患和加快生态宜居环境建设,借助“万村千乡综合整治示范村”试点契机,刘相明还多方筹措资金900余万元,大力实施石淮河2.1公里河道综合整治和安全生态水系2.1公里绿化景观提升两大工程。经过改造,如今的河道水清岸绿、绿树葱茏,美不胜收。
悠悠万事,民生为重。驻村干部们把解决民生问题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实施民生项目作为切入点和着力点,不断擦亮驻点村老百姓的幸福底色,绘就绚丽多彩的民生画卷。
永安槐南镇隔坪村小学办学条件差,驻村书记黄晓莉奔走于永安、三明两地的教育局等部门,筹集到55万元资金,让隔坪小学教室门窗、电脑室建设和操场硬化成为可能。
大田县奇韬镇奇韬村缺乏水源,村民喝水“看天”,驻村书记方金辉经过多方争取,并提请县发改局立项,完成水源地引水坝、蓄水池等建设,让5286名村民喝上干净卫生的自来水。
三元区岩前镇横坑村年轻人大都外出,老年人一日三餐成问题,驻村书记兰扬春依托老年人协会,以村民俗文化中心作为场所,采用“爱心人士捐一点、村委会补一点,老人出一点”的方式,开办村老人互助食堂,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
脱下“皮鞋”换“布鞋”,脱下“西装”换“工作服”,走遍山头地块,走进千家万户,驻村干部们躬身拜访听民意、情系冷暖促和谐,在基层一线谱写了一曲曲为民服务的动人赞歌。
新冠肺炎疫情面前,驻村书记不顾个人安危,放弃与家人团聚的机会,坚守岗位、迎难而上,义无反顾投入到防疫最前沿。如明溪县夏阳乡新坊村第一书记陈伦毅,面对2020春节期间千余名外出人员陆续返乡的严峻形势,带领村“两委”和党员群众科学部署、入户摸排、加强宣传、持续作战,确保新坊村零疫情、零感染。
在三明市爆发特大暴雨的关键节点,所辖驻村书记放弃周末、坚守一线,和村民一起抗洪抢险,用责任和担当保护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
用初心守护民心,用创新打开发展路径,以情动人、以理服人,更以实干苦干巧干撬动驻点村的腾飞支点,驻村干部们在风和景明的春天里对自己说:我努力了!我尽力了!( 杨燕蓉)